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西峡路径”

循着《西峡县志》的脉络,中外新闻社记者们感受到,温润甘甜的灌河水,已经把昔日满面尘土,山路崎岖,名不见经传的山城西峡逐渐滋养成一颗妩媚却不失端庄的“国际明珠”,曾经为八百里伏牛山遮掩的西峡县,必定是经历了一番褒贬交替,破茧成蝶的悲壮与豪迈!对此,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感慨地说———这就是西峡现象。

岁尾年初,西峡文化盛世不断:仲景百草园跻身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大调曲《农家溜》荣获全国群众文化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重阳文化旅游区成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屈原文化园区开发全面向全国招商……

“去年俺种的2亩猕猴桃品质好,按订单销售,每斤卖到4元,采摘鲜果8000余斤,收入32000多元!”在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农家院落里,果农王志强兴奋地和记者算着收入帐。

针对山区耕地稀少、土地瘠薄、粮食产量小、农民收入渠道窄的客观现实,西峡县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发展理念,致力打造“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百公里香菇长廊”,建立20万亩山茱萸GAP基地,以科技创新推进“菌果药”特色农业优化升级,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我们只有把生态理念融入经济发展,推广‘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信息化提升’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上接基地、中连市场、下游打造骨干龙头出口企业’的高效生态农业完整产业链,才能保源头、保水质、保民生,最终实现‘水清民富’。”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说。

(西峡石门湖风光)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

“三转变两提升”,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面对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的双重使命,该县坚持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做文章,积极探索以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农村的组织方式、转变农业的耕作方式、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村的产业水平为内容的“三转变两提升”路子。为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该县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将零星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交给企业或种植大户发展果药菌基地,形成“土地银行”,营造了一个合法、有序、高效的土地流转平台。

联想集团控股成员企业西峡华夏联诚公司在丁河镇集中流转土地1200亩,投资2160万元,高标准建设全县最大的猕猴桃种植示范园。由此带动全镇成功流转土地14300亩,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涉及全镇196个村民小组。

目前,全县猕猴桃人工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山茱萸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量近2000吨,占全国总产量一半;香菇产业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全县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余户,年产干菇3.6万吨,占全国的1/10,“果药菌”三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农民收入的65%来自这三大产业。

更新农业发展方式

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四化”联动

2014年,西峡县香菇出口4.8万吨,货值6.2亿美元,居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位。

目前,西峡香菇、猕猴桃已在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CCBOT)成功上市,西峡香菇80%对外出口;22万亩山茱萸全部通过国际GAP认证,猕猴桃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及美、日、欧盟等有机产品认证,西峡猕猴桃、香菇、山茱萸均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西峡县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县。

——基地化种植。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拉动”的原则,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引导大公司、大企业、大户介入,农户按订单生产,公司按订单收购,推动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目前,已有15家企业投资猕猴桃基地建设,与农民共建猕猴桃人工基地1.3万亩,垦复改造野生猕猴桃基地6000亩,新增气调库1.5万吨贮藏能力,达3万吨。

——标准化管理。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猕猴桃研究所、食用菌科研中心、名贵中药材开发研究所,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对316名农民技术员每人每年颁发600元县政府津贴。制定猕猴桃、香菇、山茱萸标准化生产规程,把质量安全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确保“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

(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考察西峡县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

——品牌化经营。引进世界500强联想集团、中国500强中国农批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购销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龙型经济。其中,中国农批公司投资12.6亿元上马豫鄂陕农商物流港项目。在产业集聚区建成西峡香菇城和猕猴桃深加工产业区,吸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0多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

——信息化提升。成立信息化服务机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宣传推销西峡农产品,为农民和“农”字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专门展示企业风采、推介产品品牌、实现网络营销的有效平台,拓展西峡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通过举办国际香菇、猕猴桃高层论坛暨产销研见面会、上市交易、举办推介会等多种途径,促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推动西峡农产品直通国际市场。

转变农业组织方式

“十位一体”,市场化、集约化经营

双龙镇的龙飞社区依托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建设200万袋香菇种植基地;回车镇??子岭社区,平整荒山荒坡荒滩,治山整地,高标准发展猕猴桃等林果基地。

坚持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扶贫开发、空心村整治、土地整理、生态移民、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产业升级、碳汇经济“十位一体”,把社区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围绕社区,打造产业基地,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得成、农民住得进、留得下、能致富,是西峡生态高效农业的强大支撑。

目前,该县巩固提升了双龙、丁河食用菌市场,丹水猕猴桃市场,米坪、西坪中药材市场。其中,双龙香菇市场年交易额稳定在10亿元以上,始终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香菇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为“全国食用菌先进市场”。该县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多个,各类专业协会、行业协会47个,合作组织成员达3.2万人,带动农户7.2万户。

推广能源生态模式

引领产业“转轨”,致力永续发展

花生壳、玉米芯、豆秧……以往这些几乎废弃不用的东西,如今在西峡都成了宝贝。该县成功引进天山白灵菇等草腐菌,推广“菌—沼—果”能源生态模式。

作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县,西峡一方面适时调整主导产业规模,实施“稳药、限菌、扩果”战略,一方面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倡导“居家用能低碳化、庭院经济循环化、农业产业无害化、生活习惯文明化”。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牧(菌)—沼—果”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基地4个、沼气生态能源建设试点村100个 。

(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

本着“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的原则,该县把荒山绿化、小流域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有机融合,大力推广“山上种植经果林、坡埂配套中药村、山下发展猕猴桃”的立体生态农业种植模式,高标准打造黑虎庙流域、孔沟河流域等几十个生态经济林精品示范区。“抬头林满山、俯首果满园、一汪清流绕山转”的生态美景随处可见。

伴随着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壮大,世代蜗居深山的西峡农民搬进了新社区,住进了小洋楼,享受起“新农合”,领到了养老金,走进了漂亮的乡村“文化大院”和新农村书屋,有了自己的农家“连锁超市”和乡村“KTV”,数以千计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居家旅游、网上购物已成为时尚。十多万西峡山民过上了“都市生活”。

如今的西峡,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

“我们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生产出了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实践证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涵养了水土,又改善了民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县长孙起鹏感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