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要“个性”,不要“任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总体面积幅员辽阔,而自从1991年提出城镇化建设至今,我国城镇化率截止到2014年已超过54%。如今的农村已经今非昔比,但这种模式确是发展良方吗?
我国农村地区总体面积幅员辽阔,东、中、西部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区域地理区位差异,气候生态环境有别,因此发展不能以“打包兜售”的方式建设,更不能做好了模子统一刻出来,而是应该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农村独有的个性有序健康发展。
农村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在解读、实施国家政策时一些地区存在断章取义、偏离主题的错误,任性地认为城镇化就是一味盲从追求经济效益,完全效仿城市发展模式。盖楼房、建工厂,导致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粗放地使用资源,肆意的污染环境,带来一系列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一些“农业烂尾工程”甚至使得土地永久地失去生产能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是发展之道。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从2004年开始粮食进口逐年增加,2014年甚至进口了1亿多吨粮食,数量惊人,令人咋舌。是什么原因导这一现象发生?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需求量大,而农村“城镇化”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土地,大面积土地非农化使用,致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照这种趋势下去,粮食产量会继续走下坡,跟随而来的是粮食安全问题不说,这一现状值得我们警惕。
退“工商”还“良田”。乡镇村各基层党委政府应认真解读国家“三农”相关法律政策,严格把握土地使用每一道红线,在加大宣传农业发展重要性,呼吁农民回归农田,对无故撂荒耕地设立惩罚措施,对农户适当提高粮食补贴;合理合法征用土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进行土地流转,严格控制建企业厂房数量,确保引进来的都是环保、科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绿色企业,并强制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例如去年湖南晟通集团常德产业园的吕产品粗加工导致大面积枳子变形就给当地种植农户带来严重的损失。
创新科技富农。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提出强化弄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单靠农户小面积、多品种混杂种植等,粮食单产量永远高不了,必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建立农业科技园,组织农村妇女、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展业人才;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建立高产示范工程,选育良种,提高纯度,并通过对农作物基因,生产期,对温度等自然条件的特殊要求管控,来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土地良性循环利用能力;在流通方面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减少点对点、点对面的低效率流通模式;适时培育新品种,打造品牌效应,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能力。
丰富农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来源于农村,无论是的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还是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如广州的舞醒狮、云南的蜡染、苏湘蜀粤的刺绣等,都是值得大力扶持和保护的。在国际竞争力多元化的今天,应该不断发掘根深于农村本土的谣谚、歌舞、工艺品等,通过创立民艺组织、民间艺术团等形式使得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得到推广和发展,依据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创建独特的旅游模式,打造当地独有品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使得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重视农村生态。雾霾严重的今天,各地方都在加大措施防治大气污染,社会对蓝天、碧水、净土的呼吁越发强烈。农村在过去虽然经济落后,但环境良好:一望无际的农田,碧空万里的蓝天,清澈见底的河水。但如今却污水纵横,乌烟袅袅,垃圾遍野。农村发展的前提是有资源可用,有资源能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发展的同时要确保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循环、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确保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并列前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村发展必须靠农村建设本身来解决,发展要“个性”,不要“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