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参数种粮——安徽省大田生产农业物联网实验调查

▲3月11日,在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陆湖万亩高产示范片区,农技专家潘虹(右一)为当地种粮大户介绍现代化大田“四情”监测系统。

本报记者杨丹丹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需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了解到小麦、水稻的生长信息,轻点鼠标就能实现翻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这种让种粮变得简单和轻松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今天已经趋向可能。

2012年,安徽被列入国家物联网试验区,重点进行大田生产物联网实验。“目前,安徽已初步建成了集省农业生产指挥调度中心大田生产物联网省级平台框架,框架包括农作物‘四情’监测系统、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系统等三个子系统。”安徽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介绍,平台已在4个县(场)开展应用示范,在2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了监测点。

应用好处:随时随地掌握生产数据指标

正值春耕,安庆市的一些种粮大户们用上了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安装在田里的摄像头,自动把田间气象、农作物的长势信息发回到技术中心,农业技术人员就可以远程对庄稼进行会诊。

变得轻松的不仅仅是生产者。坐在办公室里,安徽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赵霞打开手机里安装的12316软件,再点击安徽省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全省20个示范县小麦苗情的实时监测图像一一跳出。“这是凤台县的,这是五河县的……”赵霞一边查阅图像和数据,一边感慨:“不出办公室就能知晓数百公里远的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这在以前不可想象。”

“农业物联网对农业种植的最基础益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各项生产数据指标。但目前我只是在蔬菜大棚里安装了传感器。粮食作物面积太大,一个传感器那么贵,用不起。”滁州南谯区种粮大户王守明告诉记者,这些年种粮凭感觉和经验的多,凭参数和科技的少。但经济作物效益相对较高,所以宁愿投入大些,掌握温度、温度等参数以便及时调整田管。随着条件的发展,他觉得在未来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在小麦田里安装农业物联网系统。

推广难处:信息化基础薄弱,运营投入高

普通的种粮大户可能暂时还无法深入体味农业物联网的价值。而占地36平方公里的安徽省龙亢农场已经尝到了物联网种田的“甜头”。

在这里,农场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土地流转承包大户已经实现在电脑和手机上远程监管、监测农田作物的长势,病虫害发生、仓库环境和农机作业情况,通过实时监控,作出判断和应对。物联网监控系统,采用网络高清摄像机、网络红外摄像机、红外夜视仪、网络存储视频设备,依托农场现有网络建设而成。

除了物联网监控系统,龙亢农场还装有物联网感知系统与农机监管系统。去年6月上旬,龙亢农场在9台大马力收割机和6台大马力拖拉机上安装了农机监管系统终端,实现对农机作业实时定位、视频远程监控、农机作业精确计算和费用的自动核算、农机作业进度自动汇报。据悉,这一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农机监管系统终端,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也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当然整个系统投入也是不菲。

“目前国内农业整体基础条件薄弱,农业信息化方面缺乏有效投入和支撑。这为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更好的后发优势,我们可以加强农业物联网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从而避免农业物联网建设的重复投资和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珍玉说。该公司自2010年起就投入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

徐珍玉认为,由于农业物联网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要开发出农业生产者用得上、用得起和用得好的低成本、易维护的设备和技术需要一个过程。他建议,政府要加快开展对农业物联网产业的整体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并分阶段实施。

发展思路:关键在于“接地气”、“傻瓜化”

“从安徽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实践来看,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应用推广发展较快,在大田生产农业生产应用推广却略显滞后。”胡桂芳说,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当前大田生产农业物联网技术尚不成熟,集成度不高,直接制约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二是大田生产农业物联网是在开放环境运行的,受外界自然环境干扰较大;三是相比其他农作物,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低,加之部分地方政府的投入、扶持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农民应用积极性不高。

安徽省已经针对这些难题进行探索。组织生产管理专家、农业物联网应用单位、高校科研技术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分别针对玉米、水稻、茶叶三种作物的大田生产专家智能决策系统进行研发攻坚。同时把物联网应用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紧密结合,依托物联网的强大监测分析技术,有效建立电子商务远程信任。

“由于大宗作物的比较效益较低,依靠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很难承担起建设物联网的相关投入。建议政府将农业物联网的应用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名录,对大田生产农业物联网给予更多补贴。安徽省已将农业物联网实用人才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鼓劲各级高校开设与农业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胡桂芳表示。

安徽省大田农业物联网从2011年底起步建设,到目前有202家农业经营主体应用。胡桂芳认为,农业物联网是否有生命力,关键要看它的应用是否“接地气”,操作是否“傻瓜化”,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发展农业物联网必须紧密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来进行规划、设计、引导和推动。”

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