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工作会在京召开

3月16-17日,2015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2014年工作,安排了2015年实施计划和重点任务,着重部署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杨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作科所副所长王述民主持大会开幕式。

万建民指出,种子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对种质资源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保种工作的项目任务和经费都翻了一倍。并在今年2月印发、实施《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作科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保种专项的实施,把2015年的保种工作做好。
杨洋要求,2015年要完成2项重要工作:一是贯彻落实《规划》。按照《规划》的目标任务积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全国种质资源相关单位和人员认真实施;二是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首先开展湖北、湖南、重庆、广西4个地方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在未来的5年里,逐步完成全国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抢救性收集。
刘旭强调,当前资源工作者肩负着2项重大任务:一是收集、保存资源量达78万份。目前保存量是45万份,根据《规划》要求,今后每年收集、保存量为2万份,到2030年要累计增加33万份。二是要支撑现代种业的发展。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基础,及时提供现代种业所需的种质、基因和技术,支撑现代种业的发展、为育种服务是最终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更高的要求,提高种质资源科技进步速度,提升种质资源科研水平,有力支撑现代种业的发展,回报国家对种质资源工作的支持。

会议期间,王述民等20多位领导和专家进行了项目汇报。王述民指出,近年来保种工作由经验判断上升为科学指导,由项目引导转变为规划指导,并在2014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去年底,我国共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45万份,保存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通过制定120类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技术规范,基本实现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的标准化;通过繁殖更新,有效缓解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供需矛盾,目前年分发4.3万份次,是专项实施前的7倍;通过精准鉴定,农作物种质资源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2015年,保种工作要重点开展好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扩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规模,并加强库圃资源的安全保存,以实现对育种和现代种业的有效支撑。
会议还邀请李振宇、张相岐、李立会等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并邀请作科所副所长范静进行专项经费使用培训。(通讯员 卫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