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绿色防控喜获成果
发表日期:2015-03-27 01:48AM 阅览次数:
水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玉烛主持,他说,在确保产量基础上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用量,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需求,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
张玉烛说,该项目自2008年在湖南省长沙县开展关键技术大面积试验与示范,采用边试验示范边推广应用的方法,通过农技部门、稻米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有机结合,实现订单生产,逐步向全省和周边省份推广应用。
2011—2013年,该项目在湖南、江西、广西、云南等地较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145万亩,农民直接节本增效2.9亿元,湖南粮食集团等5家大米加工企业增收1.2亿元,示范区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以上,生态效益显著。
张玉烛说,该项目以危害水稻的三大主要害虫,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确保产量、降低成本和非化学防治为目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诱虫灯控害、赤眼蜂控螟、蛙类天敌控虱、增苗节氮控病”的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思路,开展了系列单项技术攻关,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形成了以“蜂—蛙—灯”为核心的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湖南、江西等地进行了示范和应用,获得了专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认可,2014年该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赤眼蜂是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我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在林业和玉米等作物上已有较大面积应用,但由于松毛虫赤眼蜂对水稻害虫目标性低,而能够寄生水稻害虫的稻螟赤眼蜂繁殖难度大、应用成本高,赤眼蜂在水稻大面积上尚没有成功应用。
张玉烛说,该项目组针对上述难题,开展了蜂种筛选、高效繁殖技术、田间繁殖技术和大田释放技术的系统研究,筛选出目标性强、寄生率高、繁殖系数大的长沙稻螟赤眼蜂和台湾稻螟赤眼蜂等新品系,发明了高效繁殖装置,形成了“前繁、中控、后保”的田间释放技术,大幅度降低了赤眼蜂应用成本。
“应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在7年的大面积示范中有4年与化学防治相当,3年优于化学防治,而成本与化学防治相当或略有降低。”张玉烛说。
害虫灯光诱杀技术作为害虫防治的重要物理技术,已在大面积广泛应用,大幅度减少了害虫的发生量。但由于其在捕杀害虫的同时也大量杀害了益虫,以及需要每天清理、操作繁琐等问题,导致大面积应用效果不明显而应用面积逐步减少。
张玉烛说,项目组根据害虫植食、益虫肉食的特点发明的扇吸式益害虫分离诱虫灯有效克服了传统诱虫灯的不足,在捕杀害虫的同时有效保护了稻田益虫。多年观察结果,该诱虫灯诱虫量大,害虫死亡95%以上,益虫存活90%以上。
针对稻田害虫稻飞虱繁殖快、易于爆发和起伏较大的难题,张玉烛团队提出在迁入初期利用高密度天敌控制的方法,在稻田中按一定比例建立天敌保育中心和绿色通道,人工养殖和保护蛙类、蜘蛛、黑肩绿盲蝽和虎甲等捕食性天敌,实现稻飞虱、稻叶蝉的入侵早期控制,形成了以蛙类等天敌为主题的持续控制稻飞虱的生物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