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桓台实践
本报记者焦宏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团队发表在国际著名土壤学术杂志《biogeosciences》的一篇论文,将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山东省桓台县30年在集约粮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成果公布,引起业界关注。通过长期观测和定量分析,从1982年到2011年30年间,采用秸秆还田辅以优势作物品种、合理施肥、节水灌溉、面源污染控制等技术措施,全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增加了40%以上,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而且增强了土壤有机碳库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达到了农业固碳减排的目的,为我国高度集约粮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调控、能源再生和节本增效。
山东省桓台县自1990年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以来,历经近20年的现代集约化农业耕作方式实现了粮食的高产、稳产,但是农业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已经开始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在辛德惠院士带领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桓台县针对高产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展开研究工作。
“为了更好地实现黄淮海平原集约化粮区的资源节约、生态调控和面源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目标,促进农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桓台县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华北集约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和县域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共同探索华北集约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技术、政策与实施途径。”时任县长现任桓台县委书记王可杰说。
华北集约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成立以来,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研究目标,集中研究华北集约农业面临的农业面源污染、碳固持与土壤肥力、水资源、食品安全等问题,建立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体系。
“解决粮食产量的核心问题在土壤,土壤质量的培育是提高土壤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关系到我国当前农田土壤养分平衡与高效利用、土壤生物过程与食品安全、土壤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研究团队负责人吴文良教授表示,同时他指出,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固定潜力来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也属于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作物秸秆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团队将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和当地政府、企业与农民合作,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高效合理施肥与面源污染控制等多种手段增加土壤对碳的固持,进一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缓温室效应,为我国集约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