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源头村民欲推“老稻种”计划

去年年底,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披露,涉及湖南10个地市的79个农田稻米样品中,镉的平均值整体超标。十多天后,湖南官方强烈质疑其数据的科学性。就在该事件尚未取得结论之时,昨日,一则征集农户重种“老稻种”的公开信,在网上热传。这份带有尝试性的倡议,选点浏阳河的源头浏河源村,计划实验推广百亩,并对农户的种植稻谷进行定价回收。

“一石二鸟”保护浏阳河源头

3月21日—3月22日,首届浏阳河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浏阳河畔的花木之乡——柏加镇举行。就在相关专家和学者移步浏阳河,热议浏阳河的保护和发展时,有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则《致浏河源全体村民的一封信》的网贴,并提出三大建议保护浏阳河源头的生态自然资源,同时也准备在科学利用源头自然风光上付诸实践。

“保护浏阳河,不但要沿途治理,更重要的是源头保护。”昨日,发布该倡议信的发起人李焱根谈起了自己保护浏阳河源头的看法。李焱根是浏河源村村民,该村正是浏阳河源头所在。

李焱根在信中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在急剧下降,就以自己的家乡为例,如今农田耕作已被农药化肥除草剂“统治”,村民陆续外迁,一些田地抛荒多年,已成荒芜一片。

如何才能即看得见青山绿水,又要留得住乡土乡情?李焱根认为,原生态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即将迎来机遇,“哪里山更青、水更美、人更亲,哪里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好地方”。这对于浏河源村来说,正迎来了原生态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机遇。

对此,李焱根在信中呼吁村民,不再就地焚烧垃圾,不再捕捞浏河源头鱼虾,不用或尽量少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让源头的浏阳河水更洁净,让浏河源村成为人们探秘自然风光的神秘园。”李焱根说,他的建议也得到了我省一自然生态民间保护协会的重视,接下来,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实践与尝试,“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在原生态上发展农业,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推广“老稻种”,体验原生态

不用或尽量少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如何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对于这一实践,李焱根将话题拉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那个时候,在农村是家家户户自留稻种的,每年选取自家稻田里禾苗长势良好,病虫害少,颗粒壮实饱满的稻谷,晒干后留作自家来年的种谷。”李焱根说,目前,大部分农村都选择每年购买杂交稻种,但这些水稻种植后都不能自留稻种,只能来年再次购买。“我们想到尝试重新种回‘老稻种’,这应该很有市场,原生态的环境、原生态的稻种,这就是卖点”。

“现在我们在一家老农户家中,寻找到了这种‘老稻种’。”李焱根说,“老稻种”在本地人口中叫“余赤”,是一代一代通过自己种植而留下来的稻种,这种稻种通过年复一年的优胜劣汰,种子的生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适应当地的土壤环境,种出来的大米口感越来越好,煮出来的米饭也越来越香,“最重要的是对化肥农药的需求很小,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

为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李焱根决定免费向本地村民提供“老稻种”,进行尝试性种植推广。“现在初步确定的推广面积有近百亩。”李焱根说,如有村民愿意加入这一尝试,可自愿签订种植协议,他承诺稻谷成熟后按照180元到200元每百斤的价格,进行回收。

李焱根的做法也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据村委会主任董洋明介绍,尽管李焱根并未向村委会说明相关情况,但他已听说了其大致想法,“保护环境,有利于村民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支持,如果需要村里帮助的,他也可以向我们提出要求”。

村民可自愿种植,所产生风险自负

李焱根所说的“余赤”稻种,究竟是什么品种?市种子站站长王巩集介绍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确实有这么一个稻种品种,属于常规稻,但随着科研的深入,这个品种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被淘汰了,现在几乎难觅踪影。

“淘汰后,人们就没有再留这种种子,农户自种留种的可能性也不大。”对于李焱根找到“余赤”稻种一说,王巩集表示了质疑,他认为,就算是有农户自留“余赤”稻种,那也只是小规模的,不可能种植上百亩的面积。

至于这一征集村民种植“老种子”的做法,王巩集表示,如果村民属于自愿种植,形式上并不违法,但所产生的风险得村民们自负,“这种借种的形式,我们不鼓励,希望村民考虑清楚,如果愿意种植,一定要仔细阅读种植协议中的相关条款”。不过,根据《种子法》的相关规定,李焱根不得广泛推广自己的“老稻种”。 (青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