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热农科技传播中国影响

近几年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依靠雄厚的热带农业科技实力,走出海岛、走向国际,推广热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中国在国际热区赢得了荣誉和友谊。

3月5日上午,刚刚从非洲刚果(布)回国的李汉丰还沉浸在与非洲人民告别的难舍情绪中,他的手机里保存着许多离开时告别情景的图片。

“这是马歇文,一个很勤劳的非洲女子,她对农业示范基地的感情最深;这是雅克和他的孩子,离开时,小朋友追着车边跑边向我们告别,场面还真挺难受的。”李汉丰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专家,2014年,他作为第三批援非专家,派遣到中国援建刚果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那里工作、生活近一年的时间,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不止是李汉丰,热科院每一位援非专家心中都有一份难舍的非洲情结。

据统计,热科院自2007年承担中国援建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以来,完成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先后派出11名常驻专家,开展木薯、蔬菜、玉米种植及蛋肉鸡养殖技术方面的试验研究、生产示范和培训工作,培训该国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人,筛选出适于该国布拉柴维尔地区栽培的优良蔬菜品种53个,高产抗病木薯品种3个。

刀耕火种艰辛创业 非洲制造“海南乡村”

2011年4月,热科院首批援非的7位农业专家,从海南出发,抵达刚果,并在其首都布拉柴维尔西17公里的贡贝,开荒辟园,种植从海南带去的瓜菜,他们在那里推广中国先进的热带农业科技,培训当地农民,传播中非友谊,也扩大了海南在非洲的影响。

“非洲农业发展比建国初期的海南还落后。”党选民感慨,当地农民虽说是农民,却完全没有农民意识,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连简单的耕作技术都没有。

木薯是非洲的传统作物,但当地农民木薯种植技术却很落后,他们往往在地上垒起一小土堆,然后沿着土堆密密地种植着一圈木薯,认为这样产量高。当热科院专家按照行距、株距的技术规范,培训当地农民种木薯时,他们难以接受,还会大笑中国专家不会种木薯。

农业技术落后可以培训,但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却着实地磨炼了援非专家的筋骨。“示范中心基地上的茅草比人还高,一钻进去,人就不见了。”当地缺乏现代农业工具,王永壮、党选民等第一批援非专家,只好用镰刀一镰一镰砍掉。

“到非洲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因为天气炎热干燥,如果不抓紧把地备好,带去的木薯杆就会晒干成柴火了。”

没有工具,也没有肥料,有机肥更是找不到。大家把砍倒的茅草一把火烧了,就成了农家的“火烧肥”,地,是专家用锄头一锄一锄挥臂挖出来的。

“刚到达时,还来不及聘工人,我们劳动时,当地农民就在一旁围观。”党选民说,非洲的农业专家几乎不下地干活,他们总是西装革履穿戴整齐,以下地干活为耻。苦干两天,手掌上都是大泡,大家终于抢着把从海南带去的木薯优良品种种下了。

当围观的非洲农民了解到专家也是从中国的热区——海南来的时,忍不住微笑着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中国海南农业专家实干、苦干的精神,就此在贡布传开来,中心一登出招聘广告,立即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情响应。

“去国万里之外,体验了一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党选民笑说,他们本来是热带农业科技工作者,掌握着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却在中心创业之初,不得不选择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第一批到示范中心的同事非常辛苦,在他们的努力下,工作、生产、生活条件都大大改善了。”尽管如此,年轻的申龙斌虽是第二批派遣的专家,他仍然体会到了在国内难以想像的艰苦。刚去一个星期,申龙斌就感染了疟疾。“真难受,忽热忽冷,热起来全身冒汗,口干舌燥;冷起来浑身发抖,不停打摆子。全身骨头酸痛,头痛欲裂。”80后成长起来的申龙斌,在国内没有吃过这种苦头。

几年下来,援非专家克服种种困难,将示范中心原来长满杂草的基地,建设成热带瓜果飘香、菜蔬满园、鸡肥牛壮、鸭戏鱼欢的农业基地,很多海南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品种都是首次被引进刚果(布),加上基地四周被高大的椰树环绕,俨然将“海南乡村”搬到了刚果(布)的。援非专家踏实苦干、真诚无私,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友情,也在非洲打响了热带农业的“海南牌”。

示范热带农业科技 带动非洲农业发展

热科院援非专家党选民介绍,中国援建刚果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在中非友谊之树长青这一背景下诞生的。2006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在非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促进双方农业合作和交流,增加非洲农民收入,减少贫困。2007年8月,由热科院承担的中国援建刚果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获得批准,中心选址在刚果首都布柴维尔以西17公里的贡贝农场,占地59公顷;2011年3月,中心基础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商务部组织的竣工验收。

验收当年的4月27日,热科院7位专家出征刚果,王永壮是专家组负责人。“其实,贡贝农场也是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援助建设的。”王永壮告诉记者,抵达贡贝农场后,看到三四十年前我国专家留下来的一些建筑物,感慨不已,足见两国人民友谊之深厚。而他们7位专家作为传承友谊的使者,更感责任重大。

“出发之前,王庆煌院长就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我们把国内最先进的热带农业科技带给非洲人民,还要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助,倾力相助,传达中国人民的友谊。”因此,出征刚果时,除了行李之外,7位专家带得最多的就是种子,有西瓜、茄子、黄瓜、白菜、卷心菜,还有120多公斤6个品种的木薯杆。

几年下来,示范效应非常明显。“不少非洲农民在示范中心学到了现代热带农业种植技术,他们自己租地种瓜菜,改变了原来贫穷的状况。”李汉丰以雅克家为例说明非州农民在中国专家带领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雅克有5个孩子,虽是农民,却没有一分耕地,因此,全家非常贫穷,连稳定的住所都没有。雅克全凭力气在港口、车站、码头打工,主要是扛水泥袋等体力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后,雅克一家被聘为中心工人,雅克也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住到了中心。在示范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后,勤劳聪明的雅克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中心也允许他在基地开辟了两分地种冬瓜,就这两分地的冬瓜每年可以为雅克带来近1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加上他在中心工作的工资,雅克一家迅速富裕起来,随后他又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半亩地。现在,雅克一家买了车买了房,他还雇了司机,每天接送孩子上学。现在,雅克计划在当地买地,建一个小农庄。

通过技术和新品种示范,带动了当地农业技术的进步,示范中心每年为刚果(布)增加鲜木薯(粮食)200吨、蔬菜11吨、肉类14吨,鸡蛋4吨。根据规划,未来刚果(布)政府计划种植中国新品种木薯5万公顷,每年可增加鲜木薯67.5万吨,能解决相当一部人的粮食供应,并增加就业岗位3000个,这将大大促进刚果(布)的农业发展,帮助当地农民消除贫困和饥饿。

小热区走上国际舞台 海南影响撒播非洲

海南是中国的大热区,却是世界的小热区。如今,凭着热带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传播,海南小热区走上了国际大热区的舞台,并影响着大热区的农业发展。

“我们从国内引进了哈密瓜、洋香瓜、冬瓜、辣椒、空心菜等24类60多个品种。”负责蔬菜项目的党选民很是自豪,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终于收获累累硕果,在刚果这片热土上种出来的瓜菜产量高,品质优。比如表现很好的西农八号西瓜,平均单果重6.4公斤,每公顷产量5.7万公斤,含糖量高达11%。刚果国内的官员,都以得到中心送去的瓜菜礼品为荣。

“小西瓜,大外交。”王永壮告诉记者,中心培育的小型礼品西瓜,如热研黑美人、绿美人、热研新秀等,是刚果抢手的礼物。在中心示范项目推广建设的过程,刚果总统萨苏、农业部部长和其他官员,多次到中心参观、指导。

专家们把海南也带到了刚果。听说海南同样是热带地区,中心周围的当地人都对海南特别好奇,基地工人的孩子更是缠着专家们讲海南故事。“是一个海岛,有椰子,有木薯,也很热,还出产很多大米、海鲜,那里的人民很友好,旅游业、农业发达,……”专家们口中的海南,激起了当地人的向往。

不止是刚果(布),近几年,热科院有计划地布局非洲,将先进的热带农业科技和优良新品种引进到非洲大地。“我们的援助特别有成效。”党选民骄傲地说,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世界闻名,但以色列在非洲开展的援助项目成效却不明显,最后不得已,邀请热科院的专家去帮助他们培训当地农民。

据统计,迄今为止,热科院先后与16个国际科技组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关系,建立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1个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先后派出40多位专家前往莫桑比克、科摩罗、尼日利亚、刚果(金)、塞拉利昂、加纳、几内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20个国家开展技术援助,援助了尼日利亚和刚果(金)木薯种植技术,莫桑比克和越南腰果种植技术,几内亚甘蔗种植技术,塞拉利昂油棕种植技术,乌干达和赞比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等多项技术。

热科院专家的辛勤努力,对于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当地农业技术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椰子专家刘立云副研究员作为农业部百名援非专家,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受援国高度肯定,2010年11月,科摩罗副总统亲自为他颁发荣誉证书。

据了解,未来,热科院将一如既往地援助非洲,助力非洲农业发展,将中非友谊、将非洲的海南影响永远巩固下去。

通讯员 范南虹 林红生 光明网记者王晓樱

http://difang.gmw.cn/hi/2015-03/23/content_1517743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