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行绿色防控:要让农民心里踏实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生物导弹’可是个好东西,抑制住虫害没问题,绿色防控的办法在我们这里已经慢慢深入人心了。”葛桂林向记者介绍的这款“导弹武器”就是赤眼蜂,它通过将卵产于害虫卵中来杀灭害虫。

葛桂林是湖北省赤壁市茶庵岭镇十二连茶场负责人,这个茶场的绿色防控武器,除了赤眼蜂外,还有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粘虫黄板、百米生物杀虫平台、白僵菌、Bt等生物药和器具。“这些武器共同构成了茶园的绿色防控网,保障了我们的茶叶达到出口欧盟标准!”葛桂林自豪地说。

近年来,赤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病虫防控工作,农业部门参谋得力,经济作物特别是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抓得实,效果好,是湖北新时期植保的典型代表。

做好现代农业中的病虫防控工作,最根本的是建设现代植保体系。就此,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告诉记者,必须全面树立“绿色植保”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植保理念,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

用药少了,效益增了农民踏实了

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等园艺作物市场化程度高,是湖北省出口创汇的重要农产品,也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前,有不少农民对绿色防控总是“感觉不踏实”,“药打得不够,虫子咬了算谁的?”湖北省各级植保站的工作人员没少碰上农民这么问。

事实上,绿色防控不仅可以让农民心里踏实,还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需要。绿色防控的主要标志是无害化防控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化学农药使用量得到明显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持续控制。在湖北省植保总站站长姜福元看来,有了绿色防控体系,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升农作物品质、产量和价格。靠质量应对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有竞争力,农民持续增收就不成问题。

据湖北省植保总站在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对比调查,去年,湖北茶叶示范区只用3次药,而非示范区平均用药7次,农药成本下降60%,亩均纯收入增加595.78元;柑橘示范区每亩减少施药次数6次,农药成本下降49%,亩均纯收入更是增加了1979元;水稻示范区全生育期施药次数减少1~2次,农药成本下降43.9%,亩均纯收入也能增加126.02元。重要的是,看了示范区的绿色防控效果,不少农民对这些病虫防治的“新招”也慢慢觉得踏实了。

农残不再超标天敌种群更多

统计表明,近10年来湖北省农作物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达3.5亿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了近40%。为了控制病虫为害,农药越打越频繁,用量也越来越大。尽管农产品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的高水平,但鲜食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却是时有发生。

转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已迫在眉睫。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防治科许艳云向记者介绍说,通过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老百姓才能吃得安全、放心。

对绿色防控的好处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湖北示范应用规模随之不断扩大,2007年到2014年,示范点由7个增加到67个,核心示范面积从2万亩扩展到108万亩,辐射面积从10万亩扩展到800多万亩,覆盖了大宗作物、特色作物全方位示范绿色防控技术。2012年起,湖北嘉鱼、英山、宜都、当阳等地被确定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

示范区内,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敌种群数量显著上升。据调查,与农民自防区相比,水稻示范区蜘蛛、盲蝽、寄生蜂等害虫天敌数量增加1~3倍,一般示范区亩增产1.3~4.0%。

让社会多了解让农民更信任

如今,工业文明在推动农业飞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土地承载能力逐渐弱化的问题。病虫防治直接关系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安全。“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措施”,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农艺师谢原利介绍说,绿色防控既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又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既显著降低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又有效减少对有益天敌的杀伤,有利于建设“绿色田园”。

通过多年应用实践,湖北省植保部门根据不同生态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级别农产品要求,已形成了经济有效、农民易于操作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例如,在水稻上,重点推广抗病品种、深耕灌水灭蛹控螟、稻鸭共育、太阳能频振灯诱杀、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安全科学施药技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上,主要推广以螨治螨、杀虫灯诱杀、黄板诱杀、生草栽培、植物源农药以及低容量高雾化喷雾等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农药减量控害稳产保安的有效途径,也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湖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表示,必须适应新常态,顺应现代植保的要求,积极宣传引导,让社会了解绿色防控的功能,让农民增强绿色防控的信心。同时要结合相关培训项目,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绿色防控技术的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