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彪:从普通农民到制种专家

个头不高,中等身材,样子黑黑瘦瘦的,穿着朴素土气,看起来依然像个农民,他叫陈文彪,是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通过30年的努力,陈文彪所在公司建成4万多亩贵州省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占贵州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70%,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培育出适合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

30年前,陈文彪是贵州省岑巩县注溪乡哨坪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岑巩县推行杂交水稻种植,由于群众普遍持怀疑态度,大家都不敢种植,陈文彪身先士卒,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在田边搭起窝棚,吃住在田边搞试验。

由于经验技术不足,他种植的杂交水稻全部失败,造成家里口粮困难。第二年,他结合气候、水温、施肥等因素进行总结,再次种植杂交水稻,实现亩产稻谷600公斤。种植本地稻种最多能产300公斤,杂交水稻居然翻番。消息传出,在当地引起轰动。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县杂交水稻种植得到全面推广。

此后,他开始试着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和试验。1987年秋,在他历经3年的研究后,终于培育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1988年,陈文彪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将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成全县支柱产业

1991年,陈文彪被岑巩县农业局聘请为杂交水稻制种辅导员,负责指导注溪乡哨坪村100余户200余亩种子生产。当年,共收种子4万余公斤,亩产200余公斤,比全县亩产高30余公斤。

1992年2月,陈文彪被转为农业局正式干部。此后,陈文彪建议将制种扩大到注溪乡小堡村,主动承担该村的组织发动和技术指导。当年,小堡村制种500余亩,收种15万余公斤,亩产300余公斤,高出全县亩产50公斤。

1998年,陈文彪被组织提任为县种子公司经理,他顶住压力,坚持将制种面积扩大到2000余亩。当年收种50余万公斤,所得利润不仅还清了公司以前所欠的债务,还投资70余万元修建起县农业局办公楼。

此后,陈文彪决心将杂交水稻制种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他先后联系贵州省农科院金农公司、重庆市种子公司和湖南省隆平公司,将制种由注溪乡发展到思阳镇。同时优化品种,制种面积猛增至1万余亩,产量达400余万公斤。

陈文彪一面加大发展力度,一面拓展销售市场。至2006年,新增龙田、平庄、天星和羊桥4个乡镇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余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种子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4省区。同时,借助湖南隆平公司平台出口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面向市场制定制种方案

2008年,岑巩县人民政府将杂交水稻制种推向市场,对县种子公司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企业自负盈亏。这一年,陈文彪从农业局退休。他大胆将种子的生产、指导和销售等全套环节进行承包。

根据市场需求,陈文彪及时调整制种方案,首先更新优化品种,挑选优质高产的系列组合共30余个品种实施制种。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派出35名技术员下到各制种村组进行蹲点指导,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解决制种户在生产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并搞好产销对接,销售市场从国内的4省区拓展到安徽、广东、重庆、四川、湖南、贵州等10个省区,并与上述10余家省内外种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同时,县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让制种农吃下“定心丸”。并建立保险赔偿机制,对因技术原因造成花期不相遇,产量减少的,由公司给予补偿。

2009年,公司制种面积增加到1.8万余亩,共收种子500余万公斤,实现利润400余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万余元。2010年8月,陈文彪成立了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有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

在市场运作上,陈文彪打破以往由贵州红四方一家公司运作经营的常规,先后引进四川农大高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等5家大型公司。

2012年,全县11个乡镇中共有10个乡镇75个村425个村民组的1.06万农户实施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制种面积3.31万亩,种子产量达到776.88万公斤,农民创收1.2亿元,惠及1万余农户5.48万人。截至目前,制种面积已达4万多亩。

(张维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