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和孩子

正月初四的晚上九点到达玉米研究中心南繁育种基地时,赵久然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三步并作两步地爬到基地小楼的二楼阳台上,去看他培育的“盆景玉米”,然后兴冲冲地在微信上发了一条朋友圈消息——“盆景玉米已经授粉结实了!”

“海南是块宝地。”赵久然经常发出这样感叹。一年前他在育种工作之余亲手种下的菠萝蜜,如今已经蹿到两米多高,橄榄球大小的果实挂在半树腰上。两年前种下的冬枣,也正硕果累累。冒着毒辣辣的太阳在田里干上半天活儿的育种人员,回到驻地小院,就要顺手摘下两颗,嚼在嘴里,满口生津。

这是一群把玉米种子当做孩子来爱的人。

因为基地常年不能离人,玉米研究中心的华宗文将自己从一只候鸟变成了南繁基地的常驻人员,妻子随他来到海南。四岁的女儿果果是基地上人见人爱的“开心果”。我问她,你的家在哪儿,她指指身后那间一家三口挤在一起的小宿舍说,“这儿就是我的家,我养了一只小狗,还有一只小猫……”是的,果果出生在海南,比起一年回不了几次的北京老家,这个满地晒着金灿灿玉米的小院儿,陪伴了她的整个童年。

“五一”北方春播,“十一”海南基地的种子下地,“春节”前后,南繁基地的玉米要授粉、收获,一年的三个小长假,别人商量着和家人去哪里游玩,赵久然和王元东他们,伴着玉米过了一年又一年。

辛苦归辛苦,赵久然却说,在南繁基地,还有不少八十多岁仍在地里搞育种的。“育种人多长寿,除了接触大自然,体力+脑力活动,更重要的一点是心里总有期盼,对未来充满希望。” (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