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今年小麦秋种关键技术与措施

安徽小麦实现“十年丰”,良种良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小麦持续丰产增收,2013年9月初,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小麦秋种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2013-2014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方案,结合安徽省小麦生产实际,提出安徽省2013年小麦秋种关键技术与措施,供参考。

一、2013年小麦秋种形势预测

通过对安徽省今年小麦秋种形势的分析预判,我们认为形势总体有利于秋种,但也存在不利因素,需有关部门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防范。

有利条件: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惠农政策持续给力,小麦价格坚挺,对稳定小麦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小麦面积的稳定。

2.小麦主产区良种统一招标供种,提高了良种的覆盖率。通过近两年特殊气候的考验,遴选出一批高产抗灾稳产品种,半冬性品种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山东选育的品种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小麦抗冬春冻害和干旱等胁迫的能力。优良品种的广泛应用,为安徽省明年小麦丰收奠定了基础。

3.连续多年的高产攻关、高产创建以及农民培训,促进了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为安徽省小麦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秋种准备工作开展得早而扎实,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型农机具、复式作业机械的推广利用,有利于抢收抢种,为适墒期间的快速完成播种任务赢得了主动。

5.2013年8月底至9月上中旬的降雨对补充底墒非常有利,为适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打下了基础。

6.今年在地夏粮作物收获期较为正常,在农时上为小麦秋种留下了足够时间。

不利因素:

1.安徽省小麦生产已进入高产、高成本阶段,增产过度依赖于农药、化肥的投入,持续增产的后劲不足、难度加大。

2.长期浅旋耕,导致犁底层升高、耕作层变浅、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下降,倒伏、干旱风险加大等,不利于产量的稳定提高。

3.今年入夏以来,安徽省小麦主产区整体降水偏少,塘、井蓄水不够充足,如果9月底至10月初没有有效降水,造墒播种将在所难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对抗旱用水的调度和抗旱器械的准备工作。

4.由于今年气候异常,部分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收益下降,可能会影响加大投入的积极性。

5.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排灌渠系不完善、田间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在小麦主产区仍普遍存在,降低了小麦生产过程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旦出现持续干旱或连阴雨,有可能会影响秋种进度和质量。

6.安徽省小麦主产区玉米面积、南方水稻机收面积增大,秸秆禁烧政策力度加大,增加了秸秆处理的难度。尽管秸秆还田有利于地力改善,但秸秆还田措施在机械以及技术配套上仍存在问题和隐患。

7.今年小麦成熟收获期,沿淮地区遭遇连阴雨,部分制种田出现穗萌动、穗发芽现象,有可能影响种子质量。

二、2013年小麦秋种的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指导思想:一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二是继续强调“七分种三分管”;三是坚持“四良”(良种良田良法良制)结合,做到“四适”(适墒适期适量适法)播种;四是主推四大关键技术(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及前氮后移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防灾减灾应变栽培技术),重点防范五大风险(冬春干旱、冻害、赤霉病、倒伏早衰)。

技术路线: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技术路线不完全一致,要因地、因种、因时制宜。但总体来说,小麦生产可实行“攻二头带中间”的技术路线,即以提高亩穗数和千粒重为重点,带动穗粒数的增加。以推广科学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为重点,稳定提高亩穗数;以推广平衡施肥前氮后移技术,建立高质量群体为重点,促穗大粒多;以推广“一喷三防”为重点,做好中后期抗旱、防渍、防早衰工作,确保粒饱粒重。

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

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良种。淮北地区适当扩大半冬偏冬性品种比例,优先推广高产多抗(特别是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沿淮地区大力推广赤霉病抗性好、丰产耐湿的半冬性品种,充分发挥半冬性品种增产潜力大的优势。今年安徽省主产区小麦统一供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济麦22、烟农5158、淮麦22、良星66、淮麦29、连麦2号、烟农19、山农20、泛麦5号、洛麦23等,江淮地区可种植丰产、抗赤霉病、耐穗发芽的品种,如宁麦13号、扬麦18、镇麦8号等。

今年秋种重点推广的技术包括四大主推技术: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前氮后移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防灾减灾应变栽培技术(主要技术内容附后)。详细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可参照省农委科教处组织编写的培训教材。此外,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还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安徽省旱茬小麦科学播种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稻茬麦免耕机条播技术,各地可结合实际,示范推广。

四、确保秋种质量的关键环节与技术措施

培育冬前壮苗,是夺取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重点抓好小麦秋种的整地和规范播种二大环节:

(一)精细整地。总的原则是以耕翻(机耕或深松)或少免耕(旋耕)为基础,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的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要大力推广多功能复式农机,扩大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作业面积。要普及与强化镇压作业,全面推行旋耕镇压配套,坚决克服旋耕不实带来的播种过深、透风跑墒、易旱易冻等弊端。淮北旱茬麦区积极推行畦田化种植(或预留操作行),定期开展深耕深松(旋耕3年,耕翻1年),打破长期旋耕形成的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稻茬麦地区要大力推广旋耕整地和机械开沟技术,实现“三沟”配套。加大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推广力度,通过选择适宜收获机械、翻埋严实、播后镇压等配套技术应用,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减轻秸秆还田对整地播种质量的影响。

(二)规范播种。坚持适期、适墒、适量、适法播种,根据播期、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和品种特性,科学调整播种量。加强农机手操作技能培训,按作业规程提供高质量服务。

一是适期播种。正常年份,淮北地区小麦适宜播期的范围:淮北中北部地区弱冬性品种为10月5-15日,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20日,春性品种为10月20-31日。沿淮地区各类型小麦比淮北推迟5天左右。江淮地区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期为10月15-25日,春性品种为10月25-11月5日。在适期范围内要抢墒播种。

二是适墒播种。水是小麦发芽的首要影响因子,只有墒情适宜,才能保证小麦一播全苗,否则容易造成缺苗断垄,即使后期再浇水,也难以保证全苗、匀苗。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土壤“抓土成团、轻丢即散”是小麦播种的最佳墒情。小麦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播后墒情不好用微喷补墒。

三是适量播种。播量应根据品种特性、播种期早晚、土壤的肥力、整地质量和墒情做适当调整。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整地质量好、墒情足、播种期早的应适当降低播量,反之,可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来说,安徽省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应控制在15万-20万(正常情况斤籽万苗)。如果抢墒早播,应适当降低播量。当播期推迟到适播期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四是适法播种。选用合适的播种工具和播种作业模式,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减少作业成本。机械条播适宜行距20-25厘米,播深3-5厘米。播种机不能行走太快,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0-80米左右(每小时3-5公里),以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消灭“三籽”(露籽、丛籽、深籽)。旋耕和秸秆还田的麦田,播种时要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随播镇压,踏实土壤,确保顺利出苗。

通过多年的高产攻关、高产创建,安徽省小麦进入了高产阶段,只要抓好抓实秋种工作,并做好后期的赤霉病、早衰等防范工作,将有望实现再丰收。

五、主推技术

(一)小麦规范化播种(科学播种)技术

科学播种技术不是单一一项技术,而是播种之前和播种过程中从施肥、整地、品种选用、播种等环节有关技术组成的技术集群,主要包括施肥技术、整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品种选用技术、种子处理技术、规范化播种技术(适期、适墒、适量、适法)。

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深松、耕翻,深松或深翻后旋耕,耕后耙地镇压,要求土壤上松下实,耕层和地表没有坷垃;前茬秸秆还田要粉碎2遍,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重视浇水造墒,如果墒请适宜要镇压塌实土壤;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做到适期、适墒、适量播种,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保证播种质量,强化播后镇压。

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水稻收获前7-10天排放田中积水;收获后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挖好三沟,排水降渍;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适期适量播种,推广稻茬小麦免耕机条播技术,提高播种质量。

根据品种特性,播种期早晚,土壤的肥力、水,整地质量和墒情调整播量。适播期内抢墒播种,墒情不足要先造墒再播种,播后遇旱利用微喷补墒。

(二)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主要是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产量水平在每亩200-300公斤的低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6-10公斤,磷(P2O5)3-5公斤,钾(K2O)2-4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300-400公斤的中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400-500公斤的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500-600公斤的超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

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适宜于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是促进小麦生长中期小花发育提高每穗粒数,延缓小麦生长后期衰老增加粒重,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品质的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将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肥与追肥相结合,中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60%,起身期追施40%;高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50%-60%,拔节期追施50%-40%。

(三)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麦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种植小麦抗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对小麦各生育阶段主要病虫,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按照“把握适期,选准药剂,对足水量,喷准部位”的要求,进行科学用药和综合管理,以提高防治的总体效益,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的目的。

加强预测预报。农业植保部门要抓好小麦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并及时发布病虫害的测报信息,指导农户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遏制病虫害的扩散蔓延。

利用农业防治,提高抗性。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时翻耕灭茬。健身栽培,提高抗性,品种合理布局。

推广药剂拌种。加强小麦种子处理,切实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根据各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做好药剂拌种。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把准时期,药剂防治。冬前苗期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和潜叶蝇等,并注意化学除草。返青拔节期,重点防治麦田草害和纹枯病,挑治麦蚜、麦蜘蛛。孕穗至扬花灌浆期,重点开展“一喷三防”,重点防治赤霉病和蚜虫,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的目的。

(四)防灾减灾应变栽培技术

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播种质量的同时,强化全程防灾减灾意识,应苗管理,降低风险,确保丰产丰收。

冬前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以培育壮苗为中心,保苗安全越冬。主要田间管理措施包括:及时查苗补苗,力争全苗;冬前化学除草;清沟防渍;冬灌防冻。加强弱苗和旺苗管理。

起身到抽穗时期,重点是培育壮秆大穗。主要田间管理措施:看苗追施返青肥,普施拔节肥胖;控旺防冻;化学除草;稻茬麦沟系配套;综合防治纹枯病、蚜虫;防范倒春寒。

抽穗到成熟时期,重点是防病、防虫、防早衰,争取粒饱粒重,丰产丰收。主要田间管理措施:是“一喷三防”。即在在小麦抽穗后至籽粒灌浆期,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如0.2%-0.3%的磷酸二氢钾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获得提高粒重的效果。“一喷三防”可根据病虫和干热风的发生情况进行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