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全基因组育种大幅缩短培育时间

种子被视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命门”。一粒种子所携带的基因,不仅能决定产量、品相、遗传抗体,甚至还能通过基因的改变,对自然环境带来改善或侵略性。

3月10日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的“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系列活动“一粒米的前世今生”,走进中化集团下属中种公司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参观了育种科学家的科研环境及基因组育种流程。

全基因组育种可将培育新品种时间缩短至3-5年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基因组育种部总监周发松博士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水稻与人一样,人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取决于基因,同样,水稻的种植特性、产量高低、抗病与否,也取决于基因。以基因信息为依据、高通量分子标记为手段的基因组育种,是现代育种与传统育种的最大区别。

据周发松博士介绍,原来靠常规方式培育新品种,一个科学家要在田间地头摸爬十年甚至几十年,现在通过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可以缩短为三至五年。这种精确而又快速的“手术式”改良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推动传统的“育种经验”向“精确育种”的革命性改变。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基因组育种室内检测鉴定首先需要将水稻种子在室内培育成苗后进行取样,随后提取从植株组织中分离的总DNA,再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检测手段来鉴定材料中特定基因的类型,最后通过室内人工接种鉴定,评价改良材料的抗性。

同时,研发人员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他们在中种集团的育种温室里通过放养稻飞虱等害虫来进行多品种水稻抗病虫害生长试验,试验的种子都通过生物技术导入抗病、抗虫等优质基因,改良后由于水稻携带抗虫害基因将不会遭受损伤。

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大幅提高育种效率与精准度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2年,中化集团中种公司成功研制出先进的分子育种工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

这张芯片,能容纳成千上万的基因信息,区别于需要人工去田间地头长期实验的传统育种法,基因组育种一次能检测成千上万的基因,每日检测大量样本后通过分子标记法来判断水稻的抗性,基因指纹分析定向改良后培育出特优新品种,大幅提高育种效率与精准度。

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能够准确判断育种中间材料的背景并对其进行精确控制,可显着提升水稻育种效率,大幅度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的准确性,为我国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与测试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便捷、高效的现代生物技术工具。

目前,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在集成水稻常规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对优势品种进行定向改良,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育种科学家们将针对水资源的缺乏培育抗旱水稻,培育抗虫水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培育重金属低吸附的水稻减少水稻对土地中重金属的吸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探索,更适应机械化播种的水稻改良品种。

此外,中种集团提出科技“绿色战略”内涵:将以全球一流的绿色科技,通过绿色筛选,推出聚合绿色性状与高产性状的绿色超级新品种,实现大面积绿色种植,有机融入我国种业新一轮绿色革命。 (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