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方向(生态农业、食品安全、生态)
■未来
2月初,在媒体和业内翘首等待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终于出台了。果然不出大多数人所料,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这已经是自1994年关注“三农”问题以来的第12个年头了。
细心者看到,今年一号文件中5个方面的措施,彰显了中央的细心为民,尤其是在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得力举措。
这些年,频发的食品危机使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问题根源究竟在哪?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生态农业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契机。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说,唯有举起生态的大旗,从田间到餐桌,严格把控中间环节,才能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就如同新农人圈里流传的“糯米是山泉水里种出的,鲤鱼是稻田里养的,枇杷摘下来就能直接吃”。
食品危机事件频发
在于生产模式
随着人类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膨大剂、催熟剂、增味剂、味精、植物黄油等人类创造的化学合成物质堂而皇之地登上食品工业舞台之后,很多化学名词开始出现在农业生产以及食品生产中,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农药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50%左右农药进入土壤和水体,污染面积超过千万公顷……
在食品生产中,为促使畜产品、水产品、瓜果、蔬菜、粮食的快速生长,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膨大素;为保质、保鲜、增加食品的嗅觉、观感,又添加了工业使用的色素、添加剂。凡此种种,不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超标,而且使农产品质量受损、品质降低。
由此可见,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中的过度应用,不仅导致了土壤、水与环境的污染,而且粮食产量不稳定,其品质与安全性也在下降。当前,农业经济处于分散经营、难以控制管理的状态,到处都在利用工业技术争取生产更多、更快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忽视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解决食品安全希望在于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当下,食品生产和经营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这就造成了食品市场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食品安全仍然处于亟待完善的发展阶段。
所以,解决食品安全的希望,在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转变方式。
首先,促进生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各部门的步伐调整,从政府部门的指导扶持,到企业建立自身农业及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层层细化,建立生态农业企业诚信体系,积极培养骨干企业,淘汰食品安全问题多、产能落后的企业。
其次,积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实现企业规模化,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方式,从种子开始对生产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使食品安全问题从商业模式上得到根本的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最终让消费者选到、吃到放心的食品。
最后,重视中小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中小型企业多予少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杜绝造假、贩假这条获利“捷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生态农业已然成为解决食品安全的全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报》 (2015-03-11 第7版 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