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三高”粮食生产不能放松
本报讯 近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收购量不断增加,库存量渐至高位。面对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态势,是否可以少产一些粮食?来自农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一致认为,上述问题需要辩证看待,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尤其须警惕土地的非农化、非粮化态势,要不断通过多种措施继续调动产区农户、新型主体的种粮积极性,绝不能让粮食生产掉下来。
谈到“三高”叠加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两会期间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件愉快的负担,不能理想地认为生产的粮食和消费的粮食正好相当。
任正晓指出,中国13亿多人口,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粮食丰收。丰收后,
就要适时收购。收购量的增加意味着农民可以卖粮变现,增产增收,这是有好处的。高库存量则意味着粮食有保障,只是要引导品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做到总量有平衡、品种有平衡即可。
针对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库存量逐年增大,仓储压力和成本加大的现状,3月8日举行的政协农业界别联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粮食是否“过剩”了?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牛盾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仍然供不足需,世界上仍有10亿人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人口众多,往往买什么什么涨,一旦国内粮食供应出现问题,要从周边国家进口大宗农产品恐怕很成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粮食连年增产后容易出现下滑,一旦产量下滑就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保证生产,不能因为库存增加放松生产,绝不能让粮食产量掉下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说。
种粮收益低,非农经营收入高于务农经营,国内部分地区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土地的非农化、非粮化态势逐渐呈现,如何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不缩水?任正晓建议,首先要向农民弘扬“爱地惜地”的精神,同时要改革中国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以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向土地要粮食。此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让产区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继 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改进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
任正晓表示,坚持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收购低价是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种粮农民不仅要保本,还要增收,过往来看,该政策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但粮食也是商品,价格不可能无限提高,因此这项政策也要不断完善。
针对目标价格改革操作起来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则建议改善补贴方式,按农民承包面积多少“打包”补贴,因为承包面积是稳定的,这样补贴简便易行。
[责任wu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