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科技成果治疗“城市病”

    目前,在大气污染防治、人口拥堵、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科技都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前,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共有220项科技成果获奖。在这些获奖的科技成果中,一批涉及大气污染治理、人群密集区客流数据监测和预警、地下水安全及污染防控修复、废旧电子电器的工业回收等破解“城市病”困局的科研成果成为新亮点。

“北京在2014年有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而目前,在大气污染防治、人口拥堵、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科技都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这样肯定科技成果在破解“城市病”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科技助力大气污染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重污染背景下的灰霾、PM2.5、气态污染物的立体监测,是困扰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难题。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科学家联手攻关,完成了“北京地区空气质量遥感监测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我们攻克了空气质量遥感监测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区域大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沙尘、秸秆等污染物和污染过程的低成本动态监测,初步达到了大气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的能力,并且相关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天津、河北等地,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副主任张寿全牵头完成的“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安全及污染防控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他介绍:“这一项目研发了地下水评价、模拟技术和多项用于水土污染修复的新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揭示了北京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演变规律,创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保护新模式,指导建设了平谷、张坊、怀柔、马池口等4个应急地下水水源地,10年来累计增加供水约30亿立方米,每年解决300万人生活用水。”

人群密集区安全有了科学预警

人口拥挤是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发展的瓶颈,而地铁、旅游区等人群密集区的公共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北京北大千方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大密度步行客流监测组织疏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客流监测数据网络化采集系统和替代国外进口成品的二维激光测距传感器,同时研发了大密度步行客流安全高效集散仿真软件,形成大密度步行客流预测及预警成套技术产品。

这些新技术产品在天安门广场、故宫、北京市地铁重要换乘站的多个人群密集的出入口都已安装应用,实现客流数据实时监测和预警,有效降低了特定区域内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及事故损失。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实现产业化

针对我国废旧电子电器处置和回收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回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华新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了“废旧电子电器处置和资源化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项目,重点攻克了废旧电子电器拆解、破碎、分选、冶炼、贵金属分离提纯等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

这些技术和装备实现了贵金属无氰全湿提取、铜电解提取、铅锡等重金属协同提取和尾液绿色循环再利用,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记者 袁于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