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海:海南可打造成种业信息中枢

赵治海,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其研发的杂交谷子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荐,已在埃塞俄比亚等非洲10个国家试种成功。因此被称为“杂交谷子之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月7日,北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河北代表团驻地。赵治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说起和海南的渊源,赵治海就打开了话闸,滔滔不绝。三亚每条街道的名称,每个地方的变迁史,信手拈来、毫不语顿。最后他总结说:“我已经离不开海南了!”对于南繁,赵治海也是越说越兴奋,他说,海南可以打造成种业信息中枢,带动人流,带动城市发展。

“我已经离不开海南了!”

记者:您哪一年到海南从事南繁的?

赵治海:我是1984年开始到海南三亚做杂交谷子研究的。那时候杂交玉米、杂交水稻都已经研究成功了,但是杂交谷子还没有得到突破。

记者:还记得那时的三亚是什么样吗?

赵治海:那时候,除了机场,三亚市区只有一个是两层楼的,解放路只有南边一半有商铺。我们基地在师部农场,也就是荔枝沟那里,离市区18里,那时觉得市区好远啊。现在,三亚高楼林立,荔枝沟也成市区了。海南环境好,我已经离不开海南了,不仅自己买了房,还动员了150多家亲戚朋友在海南买房。

记者: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去海南?

赵治海:我是被海南光照吸引过去的。谷子生长需要强光,北方冬天用大棚育种不行,一是阳光斜照本身强度就小,加上大棚过滤就更小。而海南三亚,光照时间长而强,非常适合谷子生长。夏天我们在河北培育,冬天,就到海南育种。“海南帮我缩短一半科研时间”

记者:您研究的杂交谷子对中国粮食行业带来了怎样的贡献?

赵治海:海南帮我缩短了一半的科研时间,到了2000年我们终于有了新产品,将谷子的产量从400多斤/亩提高到800—1200斤/亩,最高达1620斤/亩。除了高产,还有就是抗旱灾性强,我们在甘肃敦煌年降水39mm、年蒸发量3200mm的地区做了试验,播前只浇80立方米水,盖上薄膜,此后不浇水,就能亩产800斤。

“打造种业信息中枢”

记者:南繁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海南从中能获得什么?


赵治海:到海南从事南繁的科学家都是中国中高层以上级别的,甚至是顶尖级的,带过去的技术、品种都是最新的。海南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承接这些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的栽培工艺,从而促进海南农业的发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就是“信息”。大量的科学家到了海南,就相当于大量的先进科技信息和资源汇集到了海南。信息流带动人流,人流就能创造财富,就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海南完全可以打造成为种业信息中枢。

记者:对海南农业的发展,您有好的建议吗?

赵治海:海南农业要向精致、高效农业迈进,要走品牌化。当然,海南农业也要吸取内地省份的经验和教训,不要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做好绿色防控,保护那块干净的土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