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专家赵瑜:守望麦田—扎根黄土地的育种人

守望麦田—扎根黄土地的育种人

——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

本报记者 梁孝宏 尚遥

赵瑜是新中国培养的老一代农业科学家。他于1959年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事业,先后放弃留京和陕西省农业厅的工作,几经周折来到距杨凌30多公里、地处偏僻农村条件艰苦的一个小农场,觉着这就是他要寻找的搞育种的好地方,就在那里定位扎根。麦田陋室,栉风沐雨,艰辛从事小麦育种半个多世纪,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一个个优良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瑜出生农村,从小喜爱大自然。上中学时,受了生物课程中一些生物学知识的启蒙,看了前苏联电影《米丘林》,被伟大生物学家米丘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事迹吸引,立志学农。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大学毕业后,放弃留京,放弃大城市省级机关工作,执意到我国农业科研硅谷——陕西武功(现杨凌),扎根黄土地,走上了农业科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圆自己心中那绿色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儿时的记忆

赵瑜小时候,喜欢家乡漫山遍野的各种山花,喜欢会鸣叫的昆虫和小动物,喜欢农民种的庄稼,对看到的各种现象喜欢观察琢磨,遇到不解之处,总想问个为什么?每天看到家乡贫苦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作,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儿时的这些印象在他幼小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印记,成为他以后立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力。

求学之路

赵瑜出身于书香门第,7岁那年,家人送他去村上的一家私塾念书。11岁那年,又送他去离家60里之外的连城小学上学。赵瑜聪颖过人,老师教给的东西根本不够他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49年,赵瑜小学毕业,全国解放的炮声刚停,他从家乡小山村走出来,在永登中学上初中,当时县上这所唯一的初级中学,是全县最高学府,全校三个年级仅有108名学生,10位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刚刚解放,一个小县城的中学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可算得上人才济济。校长薛哲夫、教导主任赵廷琦都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高材生,是县上知名的进步人士。

开学第一天,薛哲夫校长给新生教唱《小儿郎》:“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穷人要翻身,不受欺辱,不做牛和羊……”

校长用教的这首儿歌,对新生进行最朴实的教导和最基本的启蒙。

赵瑜说:“初中三年,薛哲夫校长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诲我们胸怀大志向前看!”这些教诲对他的人生和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1952年,赵瑜从永登中学毕业,那时初中毕业已经很了不起,只要愿意,县上就安排工作,可他却告诫自己要志存高远,继续升学深造。当时永登县没有高中,他就报考了甘肃省重点高中——兰州一中。

赵瑜初到兰州,是第一次出远门,有很多不适应,班上同学城里的居多,他从乡下来,浓重的方言常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可是这些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使他沉沦,相反,却成了他前进的动力,他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学出好成绩,因而整天泡在功课里,不知疲倦地学习。

1955年高中毕业,赵瑜的高考成绩达到当年在甘肃省招生的全国7所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当时同学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男学工,女学医,功课不好的学政法,学农无人问津”,可赵瑜的志向早已决定,执意学农。为此,他婉言谢绝了班主任老师和知己同学们的诚心劝说,未报其他类名校,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科学实验活动。

1958秋,全校师生下放到全国7个省(自治区)条件艰苦的农村,进行劳动锻炼。学校要从农学系他们这一级选留几个学生协助老师搞科研,赵瑜被选留下来,有幸分到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蔡旭院士的小麦育种组,他想,这是与心目中的偶像蔡先生近距离接触的最好机会。蔡先生对事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育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优良学风和深厚的农民感情,成为他以后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指南。

通过科研实践和蔡先生熏陶,赵瑜深深地爱上了小麦育种事业,下定决心,毕业后要到基层搞小麦育种研究。

1、留京与去武功的选择

上大学时,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当时的两大农业科研硅谷——江苏南京和陕西武功,有“南金陵北武功”之说。正好那时地处武功的西北农学院赵洪璋教授选育的我国第一个小麦品种“碧蚂1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媒体的大量宣传,给赵瑜留下了深刻印象。1956年学校邀请赵洪璋教授来校作报告,听了赵先生的报告,更加深了他对武功的向往,从而成为他毕业后志愿去向的首选目标。

大学毕业后,蔡先生委托他的助手找赵瑜谈话,希望他能留在学校,跟蔡先生搞小麦育种或读研,可赵瑜的志向早已确定,很不好意思地婉言谢绝了老师的诚心挽留,冲着他早已确定的去向目标——武功(现杨凌),背着铺盖卷儿来到了陕西。

2、“截留”在省城

赵瑜到陕西省后,去当时的省人事局报到,要求去武功搞小麦育种,可省上却把他安排到省农业厅工作。这对赵瑜来说却并非所愿,只好边认真工作,边找机会向领导谈自己的志向,要求去武功搞育种。十个月后,赵瑜的执着和死磨硬缠,终于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厅人事处领导问他愿去武功哪个单位?赵瑜在厅里科教处工作,武功曾去过多次,那里各单位情况都了解,当时的想法不愿去大的小麦育种单位,步大专家的后尘,而愿去个小单位,用自己所学知识,从零起步独立搞。按此目标当时的“陕西省武功农校”是首选。

1960年底,赵瑜从省农业厅如愿调到“武功农校”。当时的中专学校,一般不搞科研,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再说刚到学校,八字还未见一撇,提出搞育种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按本人要求,学校让他教“作物遗传育种”课。这样一来,教学就成了第一任务,但他内心目标是以教学搭桥,逐步创造条件向育种过渡。赵瑜深知小麦育种周期长,难度大,育成一个品种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不误时机,他从1961年起就边教学边利用育种实验室仅有的一些简单仪器设备和教研组一小片农作物标本地,艰难地迈出了小麦育种的第一步,踏上了育种事业的漫漫征程。

当时学校教师缺,农作、植保两个专业所有班的育种课都由赵瑜带,每周课程排得满满的,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量很大,但他不论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坚持搞育种。

3、回到生命的原点

1965年春,省上把扶风豆村农场划归学校作为教学试验农场,赵瑜第一次带学生到农场下场教学和建场劳动。1969年育成第一个品种“武农132”,省上确定在关中地区推广。当时生产上品种匮乏,该品种生产表现优异,适应性广,不仅很快成为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而且被黄淮地区几个省引种推广。由于有了品种,赵瑜的研究课题引起了省上的重视,被列入省上计划。学校也卸下了他的教学任务,他就在豆村农场这个偏僻之地专心致志搞育种。

作家李康美在《麦田——生命的守望》中写道:“豆村不是村,那里从未居住过真正意义上的村民,实际上是赵瑜一个人的村庄。有人戏称豆村农场是武功农校的‘西伯利亚’,赵瑜就是‘西伯利亚’的常驻代表。”

赵瑜刚到豆村农场时,除了一些烂房草棚和荒草凄凄的土地,别无什么,是个破烂摊,一下子来了那么多老师和学生,没有房子住,就把一些草棚和农场过去饲养家畜留下来的牲口圈收拾收拾住人,赵瑜和一位教语文课的老师住进到处漏风的半间烂房,这还算是对教课老师的照顾。农场原有的一口土井坏了,连吃水都很困难,学校把唯一的一辆解放牌卡车,派到农场从县城拉水,因为人多,拉来的水除了做饭和饮用外,每人每天只分给半盆洗用水,洗过脸后,还要留着洗衣服,洗脚。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赵瑜最看中的是这个农场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土质良好,很能代表陕西关中乃至黄淮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他觉着这就是他要寻找的搞育种的好地方,决心就在这里定位扎根。

1970年春,省上把农场交给某部队作生活基地,当时赵瑜的育种试验地麦苗刚返青拔节,一派生机,他心情沉重地徘徊在试验地边,看着自己辛勤培育的麦苗不知所措。他想,如果把育种试验地也交给部队,部队再将所有的品种、品系和育种材料都当粮食收了,10多年的辛劳成果就会毁于一旦,这将是不可承受的灾难。他抱着一线希望往返于豆村和学校之间,苦苦哀求学校领导,学校领导理解他的心情,经多次和省上交涉,终于同意保留育种试验地,把这一料试验收了再交地。豆村农场交了,省上又将巨良农场划给学校,这样原在场人员,有的回学校了,有的去了巨良农场,只留下赵瑜一个人驻守试验地。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经农场领导联系,他搬到了与农场邻近的一个生产队,住进半间农家小屋,吃起“百家饭”,每天往返于住处和试验地之间,进行照例观察记载,或委托生产队社员帮助进行管理。晚上躺在农家小屋的土炕上,思绪万千,回想过去,他放弃留京,放弃大城市省级机关的工作,执意来这里搞育种,而今却落得如此困境,孤独和失落感一次次涌上心头,可是每每想到自己钟爱的事业,想到有关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支持,就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再苦也要坚持,困难总会过去的。

到试验地收获时,原豆村农场场长郭玉巍带领10多位老师来他住的那个生产队,队上也派人帮助,大家同心协力,按试验要求收获了所有试验。至此,赵瑜在那个生产队半间农家小屋整整渡过了120个日日夜夜。

为了不改变育种基地的生态条件,这料育种试验收获后,他还是未回学校,经学校领导联系安排,搬去离豆村不远的巨良农场继续搞。

也许是赵瑜的坚持感动了上天,3年后,根据中央文件精神,豆村农场又交还给学校,他又重新回到为之付出、为之牵挂的豆村农场,从此再未变动一直到现在。

4、十字路口的抉择

在前进道路上,每每遇到可能改变人生道路轨迹的十字路口,无论有多么好的机遇,赵瑜从不动摇,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育种路。

全国科学大会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各地各部门都把一些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推向领导岗位。赵瑜是陕西省出席科学大会的代表,所以单位和上级领导也把他列为提拔重用对象。

1983年,武功农校领导班子要进行新老交替,时任校党委书记马伯援来豆村农场找赵瑜谈话,他说:“你毕业于名校,政治上进心强,科研有成果,群众口碑好,学校领导研究,希望你能任学校领导。”他婉言谢绝了。马伯援不甘心,又把学校主管上级省农业厅主管人事的副厅长请到豆村农场再次动员,赵瑜说:“我感谢领导的重用提拔之意,可我不愿放下已坚持了20多年的育种事业!”又婉言谢绝了。

说到这里,赵瑜几十年走过的风雨人生路可画为一个倒“V”字形轨迹,学生时代沿着学业增长的阶梯,在家乡连城上小学,县城永登上初中,省城兰州上高中,京城北京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却又循着相反的轨迹向下走,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当时的乡村小镇——武功(现杨凌),最后又从武功到地处偏僻农村的豆村农场,回到生命的原点,守望土地,守望麦田,一个心思潜心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

有许多人问赵瑜:“你一个人在豆村待了50年,不感到寂寞吗?有没有想换个地方?”他说:“这是我的选择,那里有我的事业,有了事业,就不寂寞,却感到乐在其中。”

收获与回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瑜在豆村农场这片土地上,坚持坚守,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至2009年,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等五个小麦品种,从这里推向省内外,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为我国的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按年龄讲:30多岁、40多岁、50多岁、60多岁、70多岁各育成一个;按时间段讲:平均十年一个。作家李康美问他10年育成一个品种,这是否是小麦育种科学的必然?赵瑜说:“这不是必然,有的需要十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把赵瑜的育种历程形象地概括为:“十年一剑,五子登科”。“武农132”——1969年育成。抗寒、抗旱、抗病、丰产、适应性广,亩产水平在300-400公斤,比当地原有品种增产20%左右。在那品种匮乏的年代,不仅很快成为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而且很快推广到河南、江苏、安徽、山西、甘肃等地。该品种综合性状稳定,生产应用的寿命10多年,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国家农业部曾多次征集植株标本出国展出。“武农99”——上世纪70年代育成。除了保持着武农132的一些优良性状外,还具有抗小麦吸浆虫的特性,在吸浆虫暴虐的年份,比其它品种增产20%以上。不仅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而且还被引种到黄淮地区其它省份,累计推广面积1600多万亩。许多人问赵瑜该品种为什么能抗吸浆虫?为此,他详细观察发现“内外颖包被得很严,花期短而集中,而且随开花随闭颖,吸浆虫成虫难以把卵产在小花内,他认为这就是抗吸浆虫的植物学特性,至于抗病机理,尚不清楚”。“武农113”——上世纪80年代育成,属于大穗大粒高产品种,因对栽培条件要求较高,仅仅在适宜区域推广了几年。通过该品种的选育,赵瑜认识到选育高产品种,不仅要看大穗大粒,更要看群体结构和生产适应性等综合性状。“武农148”——上世纪90年代末培育成功,2000年通过陕西省审定。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省区域试验最高亩产614.8公斤,因而很快成为关中地区的主栽品种,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通过引种试验,种植区域向西推进了近1000公里,在甘肃兰州地区获得“春小麦”改种“冬小麦”的成功,实现了种植制度的重大变革。

“武农986”——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201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秆硬抗倒伏,穗大粒多,千粒重达到45-50克,亩产水平500-600公斤;高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小麦病害,田间综合抗病性好;品质优,据农业部和陕西省品质测试单位测试,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中熟,成熟落黄好,适应性广,适宜在黄淮南片及同类生态地区种植。现在除在陕西、河南两个审定省大面积推广外,近年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同类生态地区许多农民自发引去种植,生产表现优异。

该品种优质高产,为使其产品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天然、健康、安全、放心食品,赵瑜与“陕西老牛面粉公司”合作研发出“武农986纯天然面粉”,粉质白亮、筋度高、食味好、麦香味浓,可制作优质面条、馒头、饺子、烤制品等各种面食品,曾送陕西、北京、河南、甘肃、青海等地有关部门品尝鉴定,均获好评。河北省赵县农民兰秀刚很有创意地注册成立了以赵瑜的名字命名的“赵县赵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武农986。为了进行产业化开发,他采用我国古老传统的面粉加工工艺,研发生产出不同品牌的“武农986石磨面粉”,由于石磨在低速转动过程中不产生高温,从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小麦全部营养成分,不加任何添加剂,食味和商品性俱佳,深受消费者欢迎,已投入市场,既服务民生,又提高了综合生产效益。

小麦育种周期长,难度大,赵瑜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零起步,另辟蹊径,在几十年的育种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创新发展,不仅选育品种,服务“三农”,同时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独树一帜的育种理念和育种方法。

1、育种基地的选择:他几经周折,选中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腹地的豆村农场作为育种基地,在那里定位扎根,坚持坚守半个世纪。现在回过头来分析总结,这个基地一是代表性强;二是地处生产一线,所有育成品种都经过生态适应性和生产适应性的自然鉴定;三是地处农村接地气,可随时在田间地头和进村入户了解农民群众对品种的要求。因此不论从外因和内因上讲,这个育种基地对赵瑜的育种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种质资源搜集研究利用: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赵瑜除了根据育种目标所需广泛搜集研究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外,特别重视自己创造育种所需的短缺种质资源。

3、育种程序:打破陈规,根据不同育种材料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育种程序和选育方法,尽量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命中率,缩短育种年限。

4、田间选择:田间选择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他坚持对所有育种材料在不同生育期进行连续不断地动态观察记载,做到对其田间表现了如指掌,这样在选择时对每个材料的取舍就心中有数,尽量做到万无一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田间选择中既重视“大节”更注重“晚节”。

近年来,有些关注赵瑜育种事业的领导和媒体把这些育种方法概括为“少投入,高命中率”,被誉为“赵瑜育种法”。

走进CCTV演播大厅

2012年中央电视台派记者先后两次赶赴杨凌采访赵瑜,制作了专题节目,多次在中央台和几个地方台播出。

这年全国“两会”期间,赵瑜作为农业科学家应邀走进CCTV—7《又是一年春来到》栏目演播大厅,讲述育种的故事。

同年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年度“三农人物面对面”活动,赵瑜被中央7套节目《聚焦三农》栏目组直接推荐为候选人。首场活动在中国农业大学演播大厅举行,赵瑜作为农大校友就安排在这场。

赵瑜一一按主持人的提问讲述他育种工作的艰难经历和所取得的成果,全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有一位从陕西省赵瑜的繁种基地来的农民代表王海霞走向舞台,她是一位中年妇女,一上台,几度哽咽,她缓解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才对着全场观众说,她们村过去很穷,就是自行车也没有几辆,做饭都是烧柴火,自从把赵老师这个“财神”请进村后,引进他培育的麦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所繁种子卖到全省各地,一亩地能多收200多元,许多村民还用他的优质小麦磨面搞起了饮食业,日子一下就红火起来了。最后她面对赵老师连鞠了三个躬说:“我代表全村3000多村民向您祝福!”

最后点评环节,由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作了热情洋溢的点评,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他又向老校友赵瑜致以敬意!他说:“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资深校友感到自豪!让我们‘超越梦想一起飞’”。

主持人刘栋栋用一首歌词做了结尾,他说:“我想起的是《好大一棵树》,其中说‘胸怀在蓝天,深情在沃土’”。

千里万里行

小麦育种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为此搞育种必须全面了解服务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了解当地的品种演变、现有推广品种的优缺点和随着生产发展对品种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育种目标;当育成品种投入生产后,为了向生产负责,向农民负责,必须深入调查了解其在各地的生产表现。为此,几十年来,赵瑜在每年秋播前,要下去安排下年的试验示范,生育期特别是成熟前,下点跑面,调查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品种的生产表现。过去条件艰难,想远行没有经费,望尘莫及,只能是自行车“千里走单骑”或班车加步行,因而考察范围只局限在关中地区。

近年来,赵瑜的科研经费情况大有好转,出省外考察就有了条件,因而考察范围一年比一年扩大,通过考察,送科技下乡,促进“武农”品种的推广。

2011年是武农986在河南省进行“邻省已审品种引种生产试验”的最后一年,5月中旬,赵瑜专家组一行在该品种引种种业负责人的陪同下,行程2000多公里,跑了分布在河南全省不同生态地区的11个试验点。通过全面考察,大家一致认为武农986适应河南全省除稻区外的所有地区,生产表现优异,这年通过了河南省审定。

2012—2013年,考察区域除陕西和河南外,扩大到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各地几十个点,年行程一万多公里。

2014年,除以上点外,又增加了湖北和甘肃、青海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区域的多个点,行程两万公里。

现在条件好了,高铁、高速和农村公路四通八达,所有去的点汽车可开到田间地头,节省很多时间。

赵瑜说:“每年5月出外考察的季节,也是育种试验最忙的季节,为了抢时间,我们每次出去,晚上住宿都要找个有早餐的宾馆,早晨早早起来,七点左右吃点早餐就出发,中午随便吃点路边饭,晚上天黑才能到下一个住宿地。”

出外考察是工作之旅,考虑到效率,专家团队组成人员都是这方面的内行。宝鸡市农业局总农艺师康银林在县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任领导十多年,工作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宝鸡市农科所总农艺师袁虎林,研究员,业务水平高,又精通摄像照相,所以他除了专家身份外,又是团队的摄像照相师,每到一地把田间观摩、现场会、报告会等重要场面摄(照)下来作为资料;还有一位是杨凌示范区科技特派员周宏恩,武农986省外所有试验示范点基本上都是他安排的,情况熟悉,因此每次考察的选点和行程都是根据他提供的情况安排的,不用说他还是向导。无论要去哪个点,他都事先联系安排好该点的活动内容。为了利用时机,扩大宣传,送科技下乡,使更多人受益,每个点都安排了现场观摩会,有的点根据对方要求还安排报告会,这样人数就多了,一个点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2013年5月,河南省武农986引种种业要在驻马店市举办武农986大型现场观摩和报告会,邀请赵瑜专家组参加,他们一行于19日下午赶到。报告会安排在当天晚上,参加人员包括河南全省武农986种子营销种业代表和种植大户代表,约300多人,会议形式报告与互动结合,由于互动热烈,本来计划2个小时的会,结果开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的现场观摩会在西平县武农986大面积示范繁殖区举行,主持方计划也是300多人,因有很多人闻讯自发而来,人数倍增,驻马店市农业局和西平县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前来参会。

为了增加现场气氛,组织者费了不少心思,现场安排得十分排场,真像过节一样,隆重、热烈!

观摩会开始由主持人简要介绍了与会来宾、群众和议程后,首先请赵瑜老师讲话。赵瑜在一张张热情的笑脸和热烈的掌声中,走进人群拥挤的麦田,点头向大家问好。开头是每到一地都要说的话:“是‘武农986’小麦品种这条红线牵线搭桥,我们走到一起了!”以这样的话为引子,拉近和大家情感上的距离,接着简要介绍了“武农986”主要特点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该品种尽快在中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接着西平县农业局长简要介绍了“武农986”在西平县总的种植情况、生产表现和示范田的主要栽培管理措施及测产结果。随后就开始现场观摩,大家看得很细,有的细看穗部性状,有的拿出米尺量株高,有的测产,许多人都采了些植株标本拿在手中,不时有人过来向赵瑜问这问那,他都一一讲解,现场观摩大约一小时。当主持人说:“今天的观摩会就此结束”的话音刚落,人们就拥挤过来要和赵老师合影,这就像我们见惯了的那些影星歌星的火热场面一样,照完一拨,又来一拨,单独照完,还要合影。观摩会结束已有一大阵了,有些人还不愿离开,围着赵瑜问这问那。

这场观摩会规模大,准备充分,组织得当,开得很成功,对加速推广武农986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效应。

随着媒体的宣传,赵瑜的名气越来越大,外出考察,不论到哪了,追捧的人都是一大群,提问题,提要求,合影总是少不了的。

赵瑜说:“通过连续几年的出外考察,我深感走育种与生产结合之路,前景广阔,走基层,接地气,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受益匪浅。随着生产发展,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新品种新技术,我们每到一地,看到丰收在望的麦田和一张张热情的笑脸,甚感欣慰,农民的喜悦正是我们的愿望。”

放眼向前看,一年更比一年好,播下了种子,就播下了希望。

回报家乡

关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赵瑜为了能为家乡甘肃省永登县农业发展做些有益之事,自1994年“引大入秦”水利工程竣工通水以来,他每年都要抽时间去永登,跑遍全县所有乡镇,进行实地考察,全面掌握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第一手资料,经分析论证,将全县划分为三大生态农业区,为使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分区域提出一些构想,得到永登县委、县政府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并同心协力逐步实施。一是县西部山区:这一广大地区气候冷凉,土质优良,土层深厚,是马铃薯适生区,也是主产区,但由于品种退化等原因制约,生产水平很低,为此他从青海省农科院引进青薯2号、6号等新优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在黑龙村建立了3000亩规模化示范基地,产量倍增。时任永登县委书记魏志乐带领县农业部门领导、农技推广部门科技人员和全县同类生态地区的乡镇领导在黑龙村召开了现场观摩会。这一成功对全县同类生态地区的马铃薯生产起了重要示范引领效应;二是县中部庄浪河、大通河流域:这一地区是灌区,生产水平高,是春小麦主产区。赵瑜分析由于气候变暖,将这一地区的春小麦改种为冬小麦完全可行,为此他从陕西和黄淮地区及北方冬麦区引进多个冬小麦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获得成功,逐步扩大推广,实现了种植制度的重大改变,大大提高了当地小麦产量和品质。随后又引种到兰州市同类生态地区的其他县、区;三是县东部“引大入秦”灌区:为了改变这一广大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国家投入巨资,历经十八年,建成“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将发源于青海省的大通河水跨流域引到这一地区,使千年旱原变成水浇地,但每年只在春作物生长期放水,因种种原因其余时间特别是冬春季节,上游关了闸门不放水,当地群众依然是半年欢喜半年愁。为了使这一大型水利工程发挥最大水利效益,赵瑜提出“长藤结瓜”工程,将历史上当地农民修建抗旱砂田就地取砂所留下的数以万计大小不同的砂坑变废为宝改建成水塘。永登县按此构想几年间修建成大小不同的水塘1300多个,作为引水工程的辅助水源,变季节性供水为常年均衡供水。时任永登县委书记李彦龙说:“这项工程具有战略性意义,一是有力促进多元农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二是以水养林,改造半荒漠化生态环境。”作家李康美将这一构想形象地比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勤以敬业 俭以养德

为了追求事业,圆自己的绿色梦,赵瑜历经周折,找到自己事业的定位点,一小片土地,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从零起步搞起了小麦育种研究,踏上小麦育种的漫漫征程。

初开始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根本谈不上什么资金支持,1969年育成第一个品种“武农132”,省农业厅给了1500元经费,这是他第一次拿到科研经费,心情格外激动。

1978年,省上组建“陕西省小麦育种攻关协作组”,赵瑜名列其中,“协作组”除了经验交流和育种材料交流外,省上把全省小麦育种这块科研经费按项目拨给“协作组”,由“协作组”按每个课题的具体情况划拨下去,可是过去很少,一年只有几千元,有时几年没有,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为了不使育种事业中断,赵瑜只能自己想法艰难地维持住。

赵瑜出身农家,自幼养成了节俭的品格。坚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凡是能省的就省。几十年来,试验地插的标记牌都是利用废旧木料自己制作,上年用过后收拾起来保存好,下年用时刨掉上面的字号,写上新号继续用;田间挂在植株上的小标记纸牌,各地商家有制作精美的现成品,他从未买过,都用各种废旧包装硬纸盒自己制作;稿纸都是写完正面再反过来背面写;每年试验地收获时,掉在地里的麦穗,他都要带领大家捡拾干净,并教育大家爱惜粮食。

为了适应生产发展形势,进入90年代,赵瑜把旱地育种转为水地育种,这就需要解决试验地的灌溉问题。豆村农场属于宝鸡峡灌区,但供水没有保障,为此就想打一眼机井,他到扶风县地下水工作队了解,打一眼安装钢管的深机井需要10多万元,正好那几年省上未给科研经费,想来想去就把儿女们叫来说明情况,大家凑钱,请扶风地下水工作队在试验地打了一眼185米深的机井。井打成后,拉电又是个难题,他去扶风县电力局找时任局长李乃祥说明情况。李乃祥说:“老师来了,学生就得想办法。”

赵瑜问:“我知道你不是武功农校毕业的,怎么会是我的学生呢?”

李乃祥说:“我参加工作以前,在万阳大队科研室,曾来你这儿学过小麦杂交育种和田间试验技术。”

赵瑜说:“噢,我想起来了。既然是学生,就给老师帮忙。”

第二天,李乃祥带领电力局有关技术人员来到农场,经实地勘测,列入县上正在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得到妥善解决。

从那以后,两人就成了至交,后来李乃祥先后调到咸阳市和省上工作,见面机会少了,但联系未断。

几十年来,除了补贴育种费用外,去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和科技服务,都需要经费,在那科研经费困难的年代,也只有自己解决。

为了追求事业,赵瑜在豆村“麦田陋室”几十年。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第一次看望慰问赵老师时看到住处很简陋,对陪同他的时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梁桂说:“给赵老师在杨凌新建一处育种基地……”但固执的赵瑜却婉言谢绝了。

2012—2013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在相关项目支撑下,在豆村农场新建了一处育种基地,全面改善了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了育种手段,为育种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基地建成后,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命名为“麦香苑”,并特意请赵老师的母校中国农业大学领导题写,镌刻在小院门楼上。这个名字很有象征意义,麦浪入眼,麦香扑鼻,也体现了赵瑜的个性和特性。

现在赵瑜出名了,省内外来访的人多了,凡来者都要和赵瑜在“麦香苑”门楼前合影留念。

喜欢琢磨的曹毓刚看着新建的“麦香苑”,联想起赵瑜过去的“麦田陋室”,真乃旧貌换新颜,特赋词一首《麦香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业不在显,有绩则成。麦田陋室,心怀民生。漫漫育种路,深深绿色情,谈笑有知己,往来多农朋,可以聊民情,磋学问。无喧声之乱耳,有创造之欢欣。两鬓霜染尽,未泯赤子情,献余热,永葆赤诚!

灿烂绽放的精神之花

是金子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是人才总会被社会承认。1969年,赵瑜选育的第一个品种“武农132”脱颖而出。该品种生产表现优异,适应性广,在那品种匮乏的年代,推广很快,不仅在关中地区的大面积推广,而且很快推广到黄淮各地。

接着,赵瑜又选育出抗吸浆虫品种“武农99”,在吸浆虫暴虐的年代,比其他品种增产20%以上,因而很快在省内外吸浆虫发生区大面积推广,对控制虫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赵瑜被推选为陕西省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受到邓小平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讲话,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问题。当讲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时,赵瑜激动得热泪盈眶。

同年,在陕西省科学大会上,赵瑜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面对荣誉,一向低调的赵瑜,以激励为动力,回到豆村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继续坚持钟爱的事业,继武农132、武农99之后,又育成第三、第四、第五个品种,推向省内外,换来大地丰收、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个农业科学家,半个世纪的坚守,待在一个艰苦之地不挪窝,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需要多么坚强的信心和毅力。

2011年3月12日,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来到豆村农场看望慰问赵瑜老师。祝列克特意给赵瑜献上鲜花,大家走进赵老师的简陋寒舍屈膝交谈,祝列克说:“你长期扎根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小麦育种几十年,为我国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省上领导很关心,我今天代表赵乐际书记和赵正永省长来看望你,希望你为我国农业再做新的贡献”。

2011年6月25日在西安曲江会展中心举办的陕西省教育博览会上,赵瑜的事迹和成果是一个独立的展板,时任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在有关领导陪同下走到展板前看着照片上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停下了脚步,仔细询问赵瑜的年龄和事迹……

赵正永说:“像这样的专家,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力表彰!”

2011年7月1日,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万名师生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宣读了学院党委《关于表彰在小麦育种及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赵瑜同志的决定》,现场奖励现金2万元,并给赵瑜披红戴花,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2011年9月11日和9月14日,《半个世纪的“种子”情》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两篇长篇通讯先后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以此拉开了宣传赵瑜的序幕。这两篇长篇通讯,都加了编者按。

《半个世纪的“种子”情》的编者按写道:

有一种情怀,叫真情怀;有一种境界,叫大境界。在关中平原腹地,赵瑜用自己50多年无悔坚守,诠释了这种境界和情怀。

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他抵御住了各种名利的诱惑,把自己从都市“发配”到乡村,在那里栉风沐雨,心无旁骛地生根、发芽、茁壮、守望,最终成长为小麦育种界的参天大树。他的身上,闪耀着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凝结着甘于寂寞、执着追求的精神;镌刻着淡泊名利,潜心科研的信念。他的内心,饱含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无限深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编者按写道:

9月11日,本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优秀共产党员、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的先进事迹。文章见报后,反响强烈,读者为赵瑜崇高的精神境界、执着的敬业精神、浓厚的群众感情所感动。……今天,本报特推出这一专稿,对赵瑜的事迹进行再挖掘,再报道,以飨读者。

紧接着,《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农业科技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几十家媒体报道或者转载了赵瑜的先进事迹。

2012年,赵瑜被评为陕西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入选“陕西精神代表人物”,入围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预备人选,CCTV2012年度三农人物。

2012年11月9日,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和陕西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向赵瑜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文件。

2013年7月,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公室、省总工会、省妇联和团省委联合举办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赵瑜被评为第三届“陕西省爱岗敬业道德模范”。

赵瑜一下子成了红人——年近80岁的“老来红”!

牢记使命 不懈奋进

岁月流逝,赵瑜深深扎根在豆村这片深情的土地上,麦田陋室,栉风沐雨,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一个个品种,从这里推向省内外,在广阔大地上开花结果,为我国农业做了重要贡献。他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归功于党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各级领导和有关各方面关怀支持的结果。”

沧桑岁月染白了他的黑发,但他精神不老,壮心不已。他说:“我要牢记使命,不负众望,依托基础,力争在高强筋优质小麦育种上有所突破,有望在近年内推出品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优品种,服务‘三农’,回报社会,为全面提高我国小麦品质,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强筋优质小麦长期靠进口的局面,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是我不泯的愿望,也是最大的精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