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湾现代农业合作产业链对接问题的研究报告
发表日期:2015-03-07 02:37AM 阅览次数:
一、厦台现代农作物种子产业链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子种苗产业已成为厦门都市现代农业的亮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条件明显改观,但与国外先进的种子产业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发展空间收缩,种用土地成本提高
近年来,厦门市二、三产业大规模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预计到2015年人均耕地将不足0.1亩,逐步压缩了以土地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种业发展空间缩小,土地使用成本增加。
(二)种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亟需完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科研经费依靠国家投入,种子科研资金投入较少,成果转化速度较慢。本土企业尚未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大型的种苗企业,科研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差、突破性的新品种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种苗产业的发展。
(三)种业企业科研能力弱,传统农业色彩较浓
2011年厦门市除农友种苗、中厦种籽、华泰五谷等少数企业在厦门拥有独立研究农场,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外,绝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自己的研究基地;研究队伍和科研经费,仍停留在传统品种引进销售的老路。
二、厦台现代农作物种子产业链对接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现代农业种业技术转移,加快发展省级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
厦门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鼓励现代农业种业技术转移,引导台商开展规模化生产与经营,逐步形成以蔬菜、水产、花卉、食用菌为主的特色农业集群,并借鉴台湾精细的栽培、生产技术和精致农业理念,加快发展“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规划项目的进程,进一步巩固厦门作为福建省种业育繁、贸易和信息交流中心的地位。
(二)加强厦台现代农作物种业技术对接,设立海峡两岸(厦门)农产品交易中心
1.建设新品种引繁与展示平台
紧紧围绕全局性、关键性环节,推进建设一批工厂化、规模化与市场化的现代优良种苗引繁示范基地,重点突出蔬菜、水果、花卉等几个大类的优质种苗基地建设。鼓励种子种苗企业或育种单位积极参与新品种审定和认定工作,保障育种单位合法权益;支持定期举办海峡两岸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展示与推广活动,积极发展观光种苗业。
2.建设种子种苗交易与集散平台
推动建设一批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园,完善种子种苗物流、仓储、加工、检测、拍卖、交易集散等功能。集中推进打造翔安区内厝镇一平方公里“厦门闽台现代种业产业园”,集聚国内外种子种苗企业特别是海峡两岸种子种苗知名企业入驻厦门,加强与台湾种子种苗产业对接,精心培育“海?{种苗”品牌,鼓励种子种苗企业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努力把厦门打造成海峡西岸种苗产业集散中心。
3.建设海峡两岸种子种苗交流与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厦门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两岸种子种苗产业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组织和推动企业参加国家级种子交易会以及亚太种子年会等国际性展销活动,鼓励两岸种子种苗企业积极参与海峡两岸种子资源库建设,鼓励两岸种子种苗企业交流合作,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品种研发、资源利用、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品牌建设以及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双向交流。对种苗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参加国家级以上重点和专业展会,符合条件的可按相关规定由厦门市财政局给予适当补贴。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厦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各级各部门支农增投资金要将重点转向现代种业,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四)落实“美丽厦门”战略,发展休闲农业旅游
打破传统供给方式贴近都市需求,积极创造农业的“新商机”,引进优质果蔬、花卉种苗;在保留农民原有的农业用地,更多地利用荒地、杂地,通过一些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整合出新的价值,发展乡村旅游,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开发“民宿”、“美丽田野”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等特色旅游项目。变传统农业为特色农业,精致农业。
(五)加快厦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参照发达国家,健全相关种子等级和种子质量指标系统,出台相关灾害性因子(如有毒、有害杂草及种薯病害等)限制指标,确实有效地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在种子的育、繁、推过程中,严格监督管理,确保种子质量,并制定相关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市场,确保厦门人民餐桌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