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寻找新的增长点
新年伊始,马铃薯成为第四大主粮的舆情备受关注。农业部有关领导预计,到2020年,我国50%以上的马铃薯有可能作为主粮消费。马铃薯种植面积将从目前的8000万亩增加到1.5亿亩。
浙江是马铃薯主粮化的积极推动省份。从2013年起,该省就出台政策,每年安排5000万元扶持资金,大力推动包括马铃薯在内的旱粮生产。
浙江为何要花大力气推动旱粮生产,在马铃薯主粮化问题上,浙江有何考量,又有何举措?记者日前采访了副省长黄旭明。
记者:众所周知,浙江并非马铃薯主产区,与甘肃、宁夏等地相比,不仅规模小,而且产量、技术等方面都不占优势。请问浙江为什么要鼓励旱粮生产、马铃薯种植?
黄旭明:说到底,这是浙江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5500万常住人口只有不到3000万亩耕地,还有2000多万省外流动人口。这种情况下,浙江农业只能走高效生态之路。浙江以1.1%的国土、1.49%的耕地,创造了全国3.1%的农业增加值。
浙江是缺粮省,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重中之重”。在粮食安全上,我们有“三条红线”,即保持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力争1950万亩播种面积、160亿斤总产量。省政府每年出台粮食扶持政策,2012年以来,省财政扶持资金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
一旦放松粮食生产,就很难恢复,浙江粮食安全必须走多元化的路子,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这就是旱粮。
记者: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浙江提出发展旱粮生产,请问具体有何考量?
黄旭明:第一,从粮食构成看,浙江的水稻面积、产量难有大的增长空间,必须加快发展旱粮。当前,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浙江每年减少水田10多万亩;同时由于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农艺复杂、劳动强度大,播种面积总体下滑,近年来平均每年减少12万亩。这几年,浙江稳定粮食产量主要靠单产的提高,但单产提高的空间毕竟有限。另外,从浙江现有的水资源来看,如要实现300亿斤粮食产量,需新增灌溉用水40多亿方。因此,必须发展需水量较少的旱粮作物。
第二,从增产潜力看,旱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测算,浙江旱粮尚有200万亩左右的增长潜力。但是,旱粮一直被忽视,全省旱粮平均单产只有514斤。只要改善基础设施、应用“三新”技术,就能大幅提高单产。浙江鲜马铃薯平均亩产近1500公斤、最高达3221公斤,番薯高的亩产已达4000公斤。从这个角度讲,扶持旱粮发展的边际效应最大、潜力也最大。
第三,从功能作用看,旱粮发展前景广阔。如何解决“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发展旱粮是有效的办法。鲜食玉米、马铃薯、蚕豌豆、小番薯等,每季亩均净收益高的有3000多元、低的也有2000多元,一般春、秋马铃薯的亩产值普遍在1000元以上,设施马铃薯亩产值超过5000元。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认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粮食结构多元化,多留一手才能多一份安全保障。
记者:看来发展旱粮确有必要,也确实可行,那么请问,浙江在发展旱粮生产中有哪些做法?效果明显吗?
黄旭明:2013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每年安排5000多万元扶持资金,将旱粮生产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并先后两次由省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经过一年多的大力推动,浙江旱粮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旱粮面积达66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比上年增加26.4万亩,其中,马铃薯近100万亩,比上年增4.6%,马铃薯已经成为浙江继水稻、小麦、大豆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据冬种意向调查,2015年浙江春季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望比上年增5%以上。
记者:发展马铃薯等旱粮会不会影响其它粮食作物?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黄旭明:第一,坚持同粮同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旱粮既然是粮食的一部分,就应该享受与水稻同等的扶持政策。我们规定,对100亩以上的旱粮生产基地,省财政每亩直接补贴125元,这个标准与水稻相等;对在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间作套种旱粮作物100亩以上的,每亩直接补贴20元;创建省级示范基地的,省里也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第二,坚持不与水稻争地,科学布局旱粮生产。水稻仍然是最大粮食作物、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这一点不能动摇。我们在旱粮生产规划布局、政策支持中,坚持不与水稻争地的原则,比如在水田上种植旱粮就不给补贴,对在“三园”套种旱粮的给予补贴,小麦的订单奖励在非早稻主产区试行,等等,引导各地以冬闲田、旱地、新垦造耕地和低丘缓坡山地为重点,科学布局发展适宜种植、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旱粮作物,努力培育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旱粮产业带。
第三,坚持市场导向,推进旱粮产业化经营。我们坚持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统筹考虑产后销售、加工等环节,着力培育带动能力、产后加工能力强的旱粮加工企业,推进旱粮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完善产业链,并引导其通过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产加销协作关系,做大做强区域优势特色旱粮产业;坚持以销定产、产销对接、营销先行,积极搭建公共营销平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记者:当前,马铃薯的功能作用和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还未被广泛认识,生产水平、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您有何建议?
黄旭明:一是加大对马铃薯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马铃薯,消费马铃薯,拓展马铃薯产品市场。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2008年,国务院出台意见,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发展,还召开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进行部署,扶持力度很大,油茶产业因此发展很快。建议国务院参照油茶产业,出台若干扶持生产和加工的政策。三是提升马铃薯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马铃薯既然要作为主粮,就应该将马铃薯作为粮食储备品种。据报道,马铃薯全粉可以保存15年,储备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品种,而且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