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实施方案”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总体要求,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按照“夯实研究基础、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在农业农村领域启动“主要农作物育种”和“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研究”两个重点专项试点工作。
目前,“主要农作物育种”和“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研究”两个试点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建议稿)已编写完成,实施方案主要包括重点专项实施的重要性、目标、任务等(建议稿可详见)。现就两个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向社会各界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意见和建议请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以下反馈地址。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努力完善两个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力争形成一个瞄准国家农业发展目标、聚焦农业发展热点问题的良好方案。反馈地址为:ncsmost@163.com 反馈截止日期为2015年2月28日。
主要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建议稿)
一、意义和必要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核心要素,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命脉。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挖掘广度深度不够,原创性种质不足和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因较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不深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育种新技术创新不足;尚未形成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品种创制与测试、种子生产与加工等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链条。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新品种,对驱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和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十三五国家农作物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规划》,以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种业科技为重点,突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创制及示范应用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引领种业科技发展方向,启动实施主要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
二、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引领现代种业”的指导思想,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按照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科技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品种创制与示范应用,实施全产业链育种科技攻关,重点突破基因挖掘、品种设计和良种繁育核心技术,创造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种质,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团队和设施基地,显著提升我国农作物育种国际竞争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提升农作物育种基础科研创新能力。突破产量、品质、抗性、资源高效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创新育种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5000份;获得具有育种价值和产权的重大新基因100个;获得核心专利200项。
——提高良种创制水平。攻克育种关键技术60项,构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满足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气候变化的新品种600个,其中重大新品种60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提高良种繁育与示范能力。攻克良种制种技术40项,构建繁育技术体系;完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
——提升农作物育种支撑能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农作物育种创新团队;形成育种基础科研、共性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及面向主产区品种测试网络;引导育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
(二)主要任务
围绕专项目标,按照基因挖掘、种质创新、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技术等科技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各层面,系统部署研发任务。
1、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新基因挖掘 重点内容:开展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与基因型鉴定,阐明种质资源的结构多样性;研究主要农作物育种亲本资源基因组变异特点,解析骨干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精细定位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资源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基因,发掘其优异等位基因;克隆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解析基因功能,阐明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创制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新种质;加强与国际组织、南美及“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
具体目标:完成15000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的重要性状表型鉴定和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6000份;阐明骨干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以及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资源高效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创新育种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5000份;获得具有育种价值和产权的重大新基因100个;发表高水平论文100篇,获得发明专利200项。
2、重大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
重点内容:创新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诱发突变、分子标记、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技术;建立重要性状的基因组及蛋白质组等数据库,构建品种分子设计信息系统;研究分子设计育种理论和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组装集成,构建高效精准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聚合优异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资源高效利用、适合机械化作业等突破性育种材料;开展前沿育种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
具体目标:
攻克基因组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单倍体育种等关键技术60项,完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效率大幅度提高;建立主要农作物重要育种性状大数据信息库8-10个,形成品种分子设计信息系统;创制优质、抗倒伏、抗病虫、抗旱节水、耐极端温度、耐盐碱、营养高效利用、耐储藏、重金属低吸附等优异新材料1000份;获得发明专利50项。
3、重大品种选育
重点内容:依据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不同生态区特点,建立新品种标准化和规模化测试体系;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为重点,强化多性状的协调改良,科学制定不同农作物不同生态区的育种目标,选育优质、高产、多抗、高效、适宜机械化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并示范应用。
具体目标:培育满足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气候变化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600个,其中重大新品种60个(年推广能力:水稻、玉米、小麦等品种500万亩以上;大豆、棉花、油菜等品种200万亩以上;蔬菜品种5万亩以上);新品种累计示范应用2亿亩。
4、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
重点内容:开展主要农作物规模化良种生产与繁殖技术研究;强化主要农作物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针对不同农作物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提高种子质量和种子生产效率;重视新育成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大面积示范推广。
具体目标:攻克良种制种技术40项,形成制繁种技术规范30项,构建繁育技术体系;完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形成生产技术规程6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