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案例巡礼(上)

【编者按】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我省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无数事实证明,要加快这一进程,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创新驱动。为此,本报围绕模式创新、机制创新、融合创新、业态创新等方面,筛选了我省一些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案例。希望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创新,为全省各地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的路径,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模式创新是产业革命的路径,它来自于对现有常规模式的突破与超越。邢台威县用抓工业园区的思路抓农业园区,通过“六个一体”实现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崛起;衡水饶阳县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智慧”血液,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抢先一步”;邢台县前南峪村奏响发展“沟域经济”三部曲,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之路……

创新生产模式

——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

传统的大棚菜种植,草苫的掀起和覆盖全靠手工,何时浇水、施肥、打药,全凭经验和感觉。可如今,一台电脑,一个控制箱,一部智能温室物联网采集器,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农民只需按动开关,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种植。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正悄然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提升着农业现代化水平。

“过去,3个人忙1个大棚,还累得不行。现在,1个人管3个大棚,轻松得很。”饶阳县蔬菜联合社社员郑卫芬说,他们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安装了由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质量追溯系统、远程信息服务综合展现系统三部分组成的“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可24小时记录棚内土壤水分、养分、PH值,以及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变化。同时,系统参照预设的环境参数进行综合智能分析,一旦有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实现增温、降温、水肥一体化、加(抽)湿、卷帘等全自动控制。

据测算,“智慧农业”种出的蔬菜不仅亩产量能提高3成,每亩还可节水50%,节约肥料成本50%以上,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40%,年均增收20000元以上。“同样是一个彩椒,在北京京客隆超市,饶阳生产的价格就比普通的每公斤高2-3元。”郑卫芬说。

目前,“智慧农业”棚室信息系统已在我省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廊坊等多地推广实施。近年来,我省利用现代移动互联技术,搭建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网络,已建设70个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示范县,三五年就能覆盖全省。

在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的同时,我省还加快了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换人”步伐。

“目前,我省农机总动力1.09亿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2.5%。”省农机局局长张连才说,我省已全面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不仅种粮,就连果蔬种植、畜禽饲养等也已向机械化迈进。

创新管理模式

——用抓工业园区的思路抓农业园区,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今年春节前夕,行走在威县农村的田野上,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1.6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园、2.2万亩绿色AA级现代化梨园、十几公里长的生态藕塘……呈现出“十里鸡鸣、十里河塘、百里菜廊、万亩果香”的秀美画卷,与两年前“冀南棉海”一棉独大的单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县域现代农业的迅猛崛起与农业园区的孵化、辐射带动密不可分。”该县县委书记吕志成介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发展现代农业很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有一个抓手,威县把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和引爆点。

探索推行管委会模式,用抓工业园区的思路抓农业园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辐射带动全县农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吕志成介绍,为破解跨区域管理难、涉农力量整合难、项目摆放规范难、发展质量保证难等制约园区发展的现实问题,威县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成立园区管委会,在园区规划面积4.5万亩区域内,打破农业园区没有统一管理、科技研发、融资平台、营销服务体系的松散状况,以园区一体管理、项目一体招商、土地一体流转、资源一体整合、智力一体引进、产业一体发展“六个一体”的管理模式,催生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崛起。

一年多时间,园区流转土地1.2万亩,入驻龙头企业19家,涉及育种、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多个产业,涌现出小威鸡翅、威旺蔬菜、冀雨荷莲藕等6大品牌。园区依托省农林科学院,建成200亩大棚葡萄园区,示范带动全县新增大棚葡萄5000亩。依托荷兰瑞克斯旺公司技术,威旺蔬菜公司建成年育苗5000万株的优质育苗基地,带动农户推广新优品种,产品统一回收后全部销往北京,园区的新优种苗在全县普及推广。

农业园区的崛起,带动了全县养殖、蔬菜、果品三大产业带形成,零散的土地得到整合,数十万农民或进入三大产业成为职业农民,或走出黄土地成为产业工人。

小园区带动大产业,用工业化思路抓农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目前,我省已建有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业厅巡视员张文军介绍,今年,我省将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模式,用抓工业园区的思路抓现代农业,力争每县(市、区)新建成1-2个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园区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此外,我省还将加快创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新建100个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着力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优质果品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加快“一村一品、一区一业”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生态山村建设引领农业发展之路

从山上和尚头、下雨遍地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到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再到花儿香、鸟儿叫,山上林果摇、山下汽车跑。地处太行深山区的邢台县前南峪村通过发展沟域经济实现了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三部曲”。

前南峪人治理荒山,从栽种经济效益不高的用材林,到换种品优价高的经济林,再升级引植30多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建设美国树莓、欧洲榛子等七大精品园区,修建玫瑰园、栗树山庄等观光园。同时,围绕果品深加工做文章,建果品加工厂及冷藏库、组建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前南峪”果品系列品牌,农产品加工与生产形成了产业链条,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6800元。

如今,前南峪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经济沟变成了天然氧吧和国家4A级景区,成为全国百家农业生态示范点,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600元。

前南峪建设生态山村的模式,体现了在迈向现代农业的征程中,我省既要富又要绿的生态发展之路。

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同时,我省还探索生态循环农业之路。近年来,我省通过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压采地下水等工程,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散养密集区域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500家。“以前难以处理的养殖废弃物现在成了抢手货。”景县津龙生态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养殖场由于采用了“猪、沼、果”生态养殖模式,猪排泄物成了周边蔬菜、葡萄、苗木种植户的好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