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所参与的“荔枝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从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悉,我院南亚所参与攻关的“荔枝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南亚所的科技协同攻关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荔枝是我国最有特色的南方第一大果树,面积占全世界的71.9%。荔枝产业发展长期受到三大核心问题制约:成花难且不稳定、坐果难、落果和裂果严重;缺乏适栽范围广的优质品种;果实采后极易变色、变味和变质。针对上述技术瓶颈,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我院南亚所和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果场等单位,在国家、省部等各级科技计划支持下,按照“产业问题→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与推广”思路,开展了历时30年的协同攻关,取得了可喜的创新性成果。

“荔枝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创新性提出了荔枝“花芽分化阶段性”假说和“球皮对球胆效应”果实发育理论;研创了螺旋环剥、营养和水分精确调控等关键技术,以此为核心集成了“秋季培养健壮结果母枝,冬季控梢促花芽分化,春季壮花提高坐果,夏季适时保果壮果”的四季管理技术体系,使荔枝成花率从年际间10%-70%的剧烈波动提高到70%-90%稳定水平,坐果率提高10%-20%,裂果率减少40%-60%。

研究团队筛选了果实大、焦核率和可食率高的‘妃子笑’优良单系,研发了分别适合于妃子笑优选系幼年树的“一抹二疏三短截”和成年结果树的“一控一短截”的控穗疏花技术,使幼年树提早3-4年结果,成年树亩产量提高了2.5-3.5倍,该优选系栽培范围遍及六个省区,面积118.8万亩,占全国的13.7%,年产量占全国的23.3%,解决了优质品种适栽范围窄和销售期短的问题。

该项目还揭示了荔枝采后果实品质发生快速劣变原因,发现冰温冷害仅加速果皮褐变但对果肉品质无不良影响;研发了采前防病、田间预冷、果皮护色和冰温贮运等关键技术,并制定了荔枝冰温贮藏技术标准,保鲜期从原来的31-34 d延长到40-55 d,常温货架期由24-48 h延长到48-72 h,使鲜荔枝可贮运至全国各省区并成功远销欧美。

该项目成果在我国荔枝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106.67万hm2,占我国荔枝种植面积的61.5%,新增利润56.98亿元,对产区农民增产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还推动和支撑了我国荔枝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使荔枝年总产量从1990年前不足10万吨提高到目前150-200万吨较为稳定的,而且使鲜荔枝可贮运至国内各省区,并成功远销欧美,让鲜美的荔枝从以往的“宫廷珍果”成为当今大江南北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得到的时令佳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