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路在何方(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农产品)

■本报见习记者 胡璇子

历数十二年来的一号文件,其中,2013~2015年强调了“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如何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2015年一号文件在农业现代化提法上有何亮点?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应该如何推进?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

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2年,国务院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

2013年至今,农业现代化建设连续成为一号文件的关键字。2013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014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15年,做强农业必须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的总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孔祥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认为,农业现代化有具体的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而现代农业则是相对的概念,“是相对先进的农业”。

在中国农科院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看来,“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农业现代化的领域也比现代农业的领域广,不光指农业这个产业,是覆盖整个‘三农’的现代化。而现代农业主要涉及产业的概念,传统分为农林牧渔;现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都属于现代农业的分支。”蒋和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不过,他也指出,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概念又有所关联。“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基础是现代农业,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使‘三农’得到全面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有何亮点?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从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安全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等七个方面入手。

在孔祥智的解读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今年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现代化内容最大的亮点。“这是继1985年和1998年之后,我国第三次明确提出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孔祥智说。

198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1998年,党中央又提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在十几年后,国家再次提出调整农业结构,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的格局。

“近年来,中国多数农产品价格‘只升不降’,价格与市场脱离;农业补贴和其他支农政策效率低下,无法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孔祥智说,“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农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

蒋和平指出,尽管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形势保持向好局面,但价格上涨、成本升高、补贴黄线与生态透支形成了对农业发展的多重挤压与约束。特别是不计生态成本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平均每公顷土地的化肥使用量高达48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倍,利用率却不及30%。未被充分吸收的化肥农药至少使10%的耕地受到污染。”蒋和平告诉记者,“这不是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蒋和平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关于如何建设农业现代化上,有新的动向。“一是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二是促进农产品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转移,实现从产业链向价值链的转化;三是引导农业从单一产业升级为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的‘六次产业’。”

他认为,这是对以前农业发展道路的反思,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的转变。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那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究竟如何呢?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蒋和平告诉记者,相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2013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3万元每个农业劳动力,而基本实现农业化的国家则为10万元每个农业劳动力。”

蒋和平表示,从这项数据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此外,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周边,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相对较高。”蒋和平说,“而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有些西部地区还处在传统农业的初中级发展阶段。”

蒋和平表示,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该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其次应该认识到,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多元化,包括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但农民是其中的最重要的主体。

他建议,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过去只追求产量向追求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由过去不计成本,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益向讲究投入产出、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讲究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转变。此外,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服务业或将大有可为。

“以美国为例,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但是,全国人口总量的15%从事农业相关的服务业。”蒋和平说。

在采访中,孔祥智也表示,构筑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农机服务、劳务服务、植保服务、产品储藏服务、销售服务等。”

张正斌则强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首先稳定粮食生产。“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他指出,“水利和肥料是农业最基础的因素。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加快补齐,缓释或控释的新型高效利用、污染少的环保肥料需要加快发展。此外,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也应该优先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5-02-11 第5版 农业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