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小麦条锈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防控建议

专家建议

2015年四川小麦条锈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防控建议

小麦是四川省继水稻、玉米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全省统计播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由于小麦条锈病流行呈大区循环流行特点, 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不断变化,病菌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能够侵染小麦所有绿色组织,因而成为世界小麦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随着我省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小麦条锈病也逐渐进入流行盛期。下面简要分析我省201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供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及单位参考。

一、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已发生变化

2014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异,贵农22致病类群取代条中32成为优势生理小种类群,广泛分布在我省甘孜、阿坝等条锈病菌越夏区和绵阳、南充、遂宁、德阳等盆地内小麦主产区,该类群出现频达高54.0%,而2013年前的优势小种条中32未能检出。与最初出现的贵农22致病类群不同,目前流行的贵农22致病类群的多数已获得对Yr9的毒性,既可以在农民自留的老感病品种上大量繁殖,又可以攻击多个2004年后审定、推广的生产品种。

二、一批小麦品种已丧失抗性

由于条锈病菌贵农22致病类群首先对Yr10、Yr24、Yr26具有毒性,而后又获得了对Yr9的毒性,致使我省一大批小麦主栽品种对条锈病丧失了抗性。根据田间和温室鉴定结果,目前我省川麦107、川麦32、绵阳31、川农25、西科麦7号、内麦316等小麦主栽品种对条锈病有不同程度的感病,虽然其感病程度有差异,但均已失去其主效基因控制抗性。根据2010-2011年对贵农22致病类群毒性测定结果预测,目前四川大面积生产上仍然表现抗病的品种播种面积比例不到20%,即感病品种播种面积超过1200万亩。

三、前期菌源充足、后期气候条件可能导致发病

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在2014年12月参加了全国小麦协作组组织的全国小麦条锈病秋苗病情调查,在青海海东、甘肃甘南、定西、天水、陇南等地市病源菌越夏菌源基地的田间实地考察秋苗发病情况发现, 海东冬小麦秋苗发病严重,部分田块病点率和病叶率均达到90%以上,大部分田块病点率在50%以上。甘肃今年小麦条锈病秋苗期发病程度轻,但发病范围广,菌源量也较大。以上菌源随西北冷气流南下,对我省构成了较大压力。

在四川,2014年11月19日即在梓潼、剑阁县发现多个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据省植保站统计,截至1月16日,小麦条锈病已在我省已发生面积3.02万亩,较大发生的2014年同期增加16.9%。今年秋末我省盆地雨水充沛,田间墒情好、湿度大,加之暖冬影响,1月份全省温度普遍偏高,其中盆地大部偏高1℃~3℃,有利于秋末已入侵菌源在田间繁殖和局部蔓延,至1月中旬,多处发病田块已呈现顶叶发病,有利孢子远距离传播。1月下旬后盆地主要农区近期出现降温、降水天气,为条锈病菌繁殖后大面积扩散提供了湿度条件。随着入春后温度进一步升高和倒春寒温度反复带来的降水,条锈病将进入大面积扩展期。由于感病品种播种面积巨大,且目前小麦主产区均位于适合条锈病流行嘉陵江、沱江中、上游区域,即使前期防治得力,全省小麦条锈病最终发生面积也完全有可能达到省植保站预计的300万亩以上,条锈病防治压力巨大。

四、目前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小麦品种对条锈病丧失抗性后,小麦条锈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保护。由于我省多年、长期单一使用粉锈宁防治条锈病,我省小麦条锈病菌菌株间对粉锈宁反应已有差异。为保证防效,建议使用防效更好的丙环唑(25%乳油32~36毫升/亩)兑水喷雾,还可起到兼治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和其他后期病害的作用。因为冬季各地小麦地周边小麦水源不便,加之劳力缺乏,建议各地积极组织统防统治,保证防效,不留死角而造成病害反复。

五、小麦条锈病长期控制策略

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菌源基地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在陇、青冬小麦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条锈病菌菌源基地治理短期内难再有突破的情况下,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我省条锈病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

通过四川抗条锈病育种公共平台10多年的努力,我省小麦品种已经实现抗性基因多样化。但是,由于一方面病菌毒性变异加快,病菌群体发生了能够同时克服两个有效抗性基因的突变,另一方面抗性品种的推广还满足不了生产实践的需求,导致我省抗病品种种植比例近年最高也只有50%左右,多个品种还未来得及大面积推广即已丧失抗性。因此,加大品种轮换力度,推广目前仍表现抗病的川麦104、蜀麦969、绵麦51等品种,是克服条锈病菌此轮毒性变异引起条锈病大发生的根本措施。在抗条锈病品种选育已经可以领先病菌变异的情况下,培育持久、多抗性品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而抗病品种推广力度和实际成效,已成为我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和小麦增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值得相关部门深入探讨和重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彭云良 姬红丽 徐 志 张 鸿)

主 编:刘建军 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 主 编:张 ? 杨季声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 电 话:(028)84504995

电子信箱:kjdtcn@yahoo.com.cn 邮 编:61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