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作为“自组织”
随想——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自组织区别于他组织,他组织是靠外部指令形成有序结构,而自组织是在系统内在机制的作用下自行演化。自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组成。生命系统为自组织系统,品种当然也是自组织系统。
品种是动态的,是演化的。品种作为自组织系统,它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品种是演化的,在不施加人工选择和脱离最佳栽培条件的情况下,品种将向熵增(无序)的方向演化,也即品种需要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以维系自身。
即使没有混杂,作为“纯系”(如小麦)的品种也是演化的。“纯系”再纯也存在多样性,即使我们将一个品系选择20代,“纯系”也只能抽象地存在,加之基因流(存在一定异交率),加之突变以及随机遗传漂变,演化是必然的。品系通过审定成为品种,选择仍应持续。也许选着选着,品种已经面目全非了,成为了另一个品种。如果不进行选择,退化是必然的。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系统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品种也不能。品种的环境包括光温、土壤、水肥、耕作等。高产创建的错误是脱离了创建条件,品种就不是原来的它了。环境向系统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使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导致涨落、巨涨落,进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进化如斯。就基因与环境的关系来说,环境因素可能是触发基因表达的开关。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环境中,基因组通过甲基化/去甲基化等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环境甚至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对基因组做出永久性的改变,而且可以遗传。
我们嘲笑过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现在看来,有些获得性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所以我们应该在非最佳栽培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品种,让品种在更接近一般生产条件下表现。脱离一般生产条件的品种试验无法培育出适合一般条件的品种。别再玩高产创建了,误导人!特别是以科学的名义。如果不是自欺,就是故意欺骗!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个“白马非马”的故事,当时觉得是那么荒谬,时下的种业却有这么多“白马”,看来“白马”真的“非马”啊。
我有一个悲观的观点,即现代品种看似是进化的,实则是退化的。现代品种从环境中掠夺了太多的物质,如水肥。没有现代水肥条件和栽培措施,品种的表现会孬得一塌糊涂吗?我们还有饭吃吗?为了吃饭,我们必须忍受雾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