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南繁基地:现代种业发展“加速器”(图)

海南独特的热带气候,为农作物育种提供了一个天然“大温室”。据省种子管理总站的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40多年间,我省农业科技人员千里迢迢赶赴海南省三亚、陵水一带,通过南繁培育出500余个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品种。从“秀水”系列到“甬优”系列,从抗虫棉到杂交玉米……这些通过南繁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在我省甚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日,记者随省种子管理总站南繁管理人员赴海南省陵水县浙江南繁基地采访。通过采访,我们对南繁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受。

追着太阳育良种

正处于数九隆冬的浙江,寒风扑面,而海南却是温暖如夏。位于陵水县的浙江南繁育种基地正迎来忙碌的“春播”时节。一踏进宁波南繁基地,记者就看到一块块稻田里忙碌的身影——科研人员正忙着插秧。卷着裤腿、脚上粘着泥巴的宁波农科院育种专家陆永法对记者说:“每棵秧苗都是育种材料,十分珍贵,为了保护种苗,只能采用原始的栽培方式,为此,大家每天要弯腰插秧8个多小时。”

记者随后走访的中国水稻所、浙江省农科院、嘉兴农科院、台州农科院及勿忘农种业、农科种业等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的南繁基地,大都开始了今年的水稻秧苗移栽和玉米杂交授粉。

省种子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从去年11月中下旬开始,大约有300余名来自浙江17家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育种人员,如候鸟般陆续“飞”赴南繁基地,投入育种工作。

我省的南繁育种基地主要集中在海南省的三亚市和陵水县,那里蓝天、沙滩、大海……在常人印象中,是个旅游胜地,南繁该是件美事。然而,记者所到之处却发现科研人员的生活设施简陋,条件颇为艰苦。有的租住在农家,几个人蜗居在一间房里;有的居住地离村镇较远,用水用电都不方便;有的干脆在基地边上搭起临时住房,一心照看基地。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阻挡育种人员的激情,他们寒来暑往,风餐露宿,活脱脱像个老农民。博士毕业才5年的省农科种业公司育种专家闫川说:“南繁是追着太阳育种,越是光温条件充足时,越要到田里干活,抓紧时间进行杂交育种,才能早出良种。”

中午时分,火辣辣的阳光十分灼人。记者看到,戴着草帽的育种人员顾不得炎热,正在给半人多高的玉米进行杂交授粉。勿忘农种业公司的育种人员说:“中午是玉米扬花时候,得抓紧时间干,否则等花期一过,就晚了。”作为浙江种业的龙头,勿忘农种业目前安排了10多位硕士、博士毕业的育种人员在那里进行水稻、玉米育种攻关。

40多年南繁新品种500余个

我省南繁育种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历经40多年的发展,如今,南繁基地已初具规模。据统计,目前常年南繁总面积2000多亩,其中育种材料加代面积约1300亩,每年积累加代材料约30余万份,涉及水稻、玉米、棉花、大豆、蔬菜等农作物。省种子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浙江现代种业发展,作为种业“孵化器”的南繁基地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我省每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全部经过南繁育种加代,大大缩短了新品种选育进程。2006年,宁波农科院选育的首个籼粳杂交超级稻品种“甬优6号”,就是经过一年两代的加代繁育,仅用3年左右时间就选育而出的新品种。这一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首个籼粳种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并被认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正是一代代种业人孜孜不倦的辛劳和40多年的不懈努力,南繁基地至今已经培育了500余个新品种,其中包括推广面积最大的“秀水”系列、“中浙优”系列和产量屡创新高的“甬优”系列水稻新品种。除水稻外,玉米、蔬菜、大豆、棉花等作物南繁规模也不断扩大,为全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繁这个“天然实验室”,走出了不少全国知名的育种专家。嘉兴农科院名誉院长姚海根就是其中一位。从1974年开始,姚海根每年都要赴海南进行南繁工作,其中有20多个春节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40年来,他亲手育成并通过国家、省、市等各级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达90多个,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奖,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推广种植2.9亿多亩,增产粮食50多亿公斤,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嘉兴农科院的南繁基地里,记者遇到了姚海根。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在田间劳作,参与育种的每一个环节。采访姚海根时,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一定要为农民服务。南繁育种是一种奉献。

近几年,我省通过南繁选育的“中浙优8号”、“中早39”、“甬优15号”等15个水稻品种入选国家超级稻名单,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南繁为打造种业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作物品种是粮食增产、农业丰收最重要的保障,而每一个新品种推出后,随着种植年份增长,其性状逐渐退化,抗逆性也下降,最后逐步退出市场。因此,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途径。

历史数据显示,我省粮食亩产的增加,新品种更新换代功不可没。以水稻为例,1958年,我省水稻平均单产只有177公斤。之后,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更新,单产不断提高,到2012年水稻单产增加到了486公斤,位居全国前列。由此可见,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作物品种选育及推广方面的目标、任务,力争5年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同时提出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要增产5%以上。

品种更新的重点在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强“四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安全性),以及适宜机械化应用。而南繁的目的就是加快繁育步伐,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从目前我省水稻品种应用看,好品种、大品种如“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秀水09号”、“金早47”等,推广应用年限都在6年以上。

省种子管理总站专家说,以水稻为例,我省80%以上的水稻品种更换并达到约70%的推广面积为更新期,我省约需5-6年。从事南繁30多年的省农科院作核所原副所长朱金庆告诉记者:“南繁是品种更新的‘加速器’,经过一年两代的加代选育,3年左右时间品系就可以纯化,育种时间可缩短3年至5年。”

据育种专家介绍,由于海南病虫害发生较多,经过南繁的作物品种抗逆性、适应性较强,且丰产稳产。近年来,我省通过南繁选育出的水稻品种“中浙优”系列推广面积已累计达2000多万亩,是浙江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之一;经过南繁选育的“甬优”系列品种,适宜种植范围从宁绍地区迅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占我省晚粳稻种植面积90%以上的“秀水”系列,也是经过了南繁的风风雨雨才培育成功的。

有农业专家这样评价:南繁是浙江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石,在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丰收上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