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达山下创业多——黑龙江农垦八五一一农场创新发展纪实

“这里的土地长满希望,这里的人们拥抱梦想。”

歌曲《龙抬头》里的歌词虽然不是歌颂八五一一农场的,但八五一一农场1.6万职工群众集体为农场的创新发展点赞。他们认为,用这两句歌词描绘农场的务实应变一点儿也不为过。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培育新市民、打造新事业、顺应新常态,带领职工群众增强发展信心;

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业创效,这里的职工群众希望满满;

“八五一一”,垦区“八”字头数字最大的农场,在完达山下演绎着创业之歌!

昂“龙头”跻身大环境叫响“境外”大农业

八五一一农场位于兴凯湖北岸的完达山脚下,大部分土地是丘陵漫岗白浆土,土地瘠薄。隔兴凯湖相望的俄罗斯,土地平整,插根筷子都发芽的黑土地,肥沃至极。一湖之隔,两块土地虽没有交集,但农场决策层做出了对本场土地短板的清醒判断——农业要“走出去”。适逢2011年1月,牡丹江管理局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走出去”战略,实施对俄农业开发。

那年3月,俄罗斯远东的冰雪还没消融,牡丹江管理局党委主要领导就踏着冰雪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实地考察。经过与东宁华信集团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决定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实施农业合作开发,组建对俄合作农业企业。

这件大事,筹备了近一个月。4月29日,由管理局4个农场18名队员组成的先遣队,带着7台大马力机车及配套设施从东宁口岸出境,开启了牡丹江管理局农业“走出去”的大幕。这4个农场之中,就有八五一一农场。

当年开发、当年种植、当年丰收,首战告捷,实现入俄跨境作业代耕1万亩,增强了农场境外发展大农业的信心。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为了让境外农业发展成体系、抱团经营,2012年3月12日,黑垦【2012】51号文件正式批复,牡丹江管理局申请成立的境外“新友谊农场”正式成为总局下属农场中的一员,负责境外农业开发。

只有着眼长远者,才能把握变化之机遇。2012年,农场党政班子人员有所调整,新班子提出了新思路:要抓住牡丹江管理局“新友谊农场”建设这一难得的机遇,全力开展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种植、代耕、代收5万亩,培养一个中国“境外垦区”的第一种粮大户。

只有顺势而为者,才能拥有变化之勇气。谁能担得起“第一种粮大户”的重任,着实让农场领导班子煞费苦心。
就在农场研究如何引进社会资金,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开展境外大农业开发的时候,一个叫王学先的人请缨要“走出去”,要和农场一同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做点事。

王学先,农场的“坐地户”。他在农场从事的建筑行业已成为“密、虎、宝”地区的知名企业。巅峰时刻的转行,确实是一种勇气,因为他看到“境外农业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

一个人若把认准的事当做事业去干,注定能成功。2012年4月28日,52岁的王学先带着他的团队先行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一个距密山口岸120公里的小村庄尼斯基洛夫卡安营扎寨,开始了北大荒人的第二次开荒。经过3年,王学先代表农场在境外完成了代耕作业2.5万亩,产值高达400余万元,先后投资2950万元,开发了3个种植区。

除此之外,农场在“新友谊农场”还采取了合作经营和自主经营两种模式。农场按照“走出去”发展战略,目前已完成种植面积8万亩,开荒3.5万亩;在朝鲜罗先友好农场租种耕地1000亩。

顶层设计迈开步子,政策沟通热度急升。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作为“新友谊农场”分场的八五一一分场和其它分场因此文件而升级,在俄罗斯境外农业开发的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牡丹江管理局为全面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提出了构建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黑龙江省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伟业辉煌,还看今朝。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对于农业“走出去”蕴含着无限商机和巨大潜力,农场信心十足。
2014年,距“新友谊农场”八五一一分场最近的密山口岸传来佳音,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全国第一批58个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名单中有密山口岸。

“借港出海”、“借岸回国”,农场境外生产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通过密山口岸回运,在境内开展精深加工;境内的货物也可通过密山口岸出境,通过俄罗斯海参崴港运往全世界,地处完达山脚下的八五一一农场由此打通了物流出海通道。

天赐良机,国出良策。农场境内、境外大农业互联互动,在管理局“一盘棋、一体化”统筹下,必将成为垦区“资源小场”转型升级为“盈利大场”的典范。

“在经营好境内30万亩本土耕地的基础上,对俄境外开发耕地70万亩,努力实现境内境外100万亩耕地的目标,打造境内境外经济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2015年,农场新的发展思路让百姓再一次兴奋。

傍“龙头”牵手大商家创新“功能”大产业

2013年6月15日,哈尔滨“哈洽会”北大荒展厅,八五一一农场场长王福当起了推销员。

他手中推销的是鑫三双食品公司生产的“龙荞麦茶”。此茶泡在水里有股“东北大麻花”的香味,咽到肚里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这是咋回事?顾客不停地问。

这是八五一一农场生产的功能食品。产品负责人不停地答。

“一种食品如果可以令人信服地被证明对身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处,能够改善健康状况或能减少患病,即可被称为功能食品。”这是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专家对“功能食品”的定位。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场将目光盯在了功能食品基地建设和生产上来。他们研究“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和“舌尖上的安全”,打造了功能食品“三双”品牌,并建立了“三双”功能食品园,做到了“从地头到舌头上”的安全保障。

何为“三双”,为什么叫“三双”,它的寓意在哪里?双营养(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双健康(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双安全(食品安全和信仰安全)。品牌创始人,如此阐释着。他们的团队想把北大荒食品工业园打造成全国惟一的“三双”功能食品基地,使人们在品尝食品过程中,获得智慧、知识、营养、健康和信仰!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亮剑精神。面对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八五一一农场敢亮“三双”之剑,因为他们骨子里有北大荒的魂,乐于奉献,不做假货,做的是民族产业。

“基地+品牌+市场”体系的成功形成,为农场带来了显著成效。

“农场+公司+种植基地+定制+网店”的经营模式,让城市人真正感受并品尝到“浓缩的北大荒”。

如今,农场功能食品已成功打造了乳品、粮油、高钙菜和苦荞等六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三双”系列功能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其中“双一”牌有机压榨大豆油和“福康牌”牛初乳系列产品被评为“黑龙江首届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食品”。其中,牛初乳2013年实现销售额450万元,2014年实现销售额1400万元。

坚持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全产业链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八五一一农场功能食品创新不止!

2015年1月7日14时,八五一一农场又一个“新字号”功能食品项目落地生根。牡丹江管理局副局长周茂芳、八五一一农场场长王福与北京康港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继明三人,共同签订了十万吨大豆意大利面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牡丹江管理局利用境内、境外农场有机大豆种植优势,以及康港公司在大豆意大利面生产技术、产品研发以及市场占有份额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建设黑龙江省八五一一农场十万吨大豆意大利面项目。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作为先行先试单位,八五一一农场承担了“先头部队”的任务。

今年初,新建非转基因大豆意大利面生产线,总投资2000万元,计划当年建设3000吨生产线1条,实现全部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年底,将建成二期工程2万吨生产线,实现利润1.2亿元。

大“利”快干,小“利”勤干。此项目的成功运转,将完善牡丹江管理局境内、境外产业体系建设,从而加速牡丹江管理局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大豆产业联盟和产业集团的建设。

意大利面,人们并不陌生,陌生的是八五一一农场用大豆做出了意大利面。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稳糖、健康的最佳美味!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7年、2020年、2025年,后续意大利面建设项目将快马加鞭!

在八五一一农场成功运行模式推行下,牡丹江管理局16个农场(包括境外“新友谊农场”)将全部入股加盟,共同组建新友谊豆蛋白食品有限公司。

随着牡丹江管理局环兴凯湖经济发展圈的转型升级,到2025年,境内、境外产业联动将带来4个“亿”的大跨越,境内、境外粮豆实现双百亿斤,粮豆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盈利达到10亿元。

这样的成绩,隐含着八五一一农场功能食品产业的给力,我们也和农场的百姓一样,为实干者点赞!

助“龙头”稳固大畜牧夯实“奶业”大基地

在八五一一农场新市民广场东南侧,一段醒目的广告语与楼同高,提醒人们这里是“将军关注的寒疆奶都,完达山乳业的发源地”。

上世纪60年代初,王震将军从上海、北京等地调进了750头纯种荷斯坦奶牛,并找来了国内畜牧专家张源培到八五一一农场养牛,让北大荒的娃娃喝上了牛奶。从此,这里拉开了北大荒养奶牛的大幕,持续至今。

砥砺前行半世纪,牛业辉煌在坚守。遵照王震将军的嘱托,八五一一农场养牛、献奶、做强乳业品牌,付出了艰辛,贡献了力量。

垦区的第一个乳业龙头企业、全国第一块食品行业银质奖章、乳业品牌“完达山”,都是八五一一农场人民创造出来的。

在辉煌面前,农场人没有停滞不前,他们用33年时间实现了奶牛单产3吨到5吨,用11年时间实现奶牛单产5吨到7吨,用两年时间实现了单产10吨到11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完达山乳业集团最优质的畜牧养殖和鲜奶供应基地。到今年初,农场奶牛突破万头,年销售鲜奶突破两万吨。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农场人像喜爱玫瑰一样对待奶牛,善待奶牛。

现代化牧场如公寓,按照以牛为本的“拟人”理念,采取了饲养生态与生理结合的田园式养殖方式。散栏饲养、全混日粮、自由采食、集中榨乳、数控管理、全程监控等先进技术和措施得到了普遍应用。实施了从青贮种植、饲料生产、TMR配送、集中榨乳到诊疗繁育的全程专业化服务,奶牛饲养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真正做到了“从乳头到喷头”的全程安全,实现了奶源全程可追溯。

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有贡献的奶牛,怎能不让它们生活得舒坦些?

八五一一农场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牧场内部设有风扇、熟胶软垫卧床、喷淋、自动刮粪系统等,最大程度保证奶牛的福利和健康环境。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需要牛奶,奶牛的身体越来越需要保障。去年初,垦区首个“奶牛学校”正式落户八五一一农场。

“奶牛学校”是牡丹江管理局与以色列SCR众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办的,聘请了国内外优秀的畜牧养殖专家为牡丹江管理局所有农场的90名畜牧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授课,传授最先进的畜牧养殖理念,让全局的奶牛都得到健康保障。

伟人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八五一一农场始终服务服从大局,持续发展畜牧业也是有“精神”的。他们用“牛道主义”精神养牛,用北大荒人的诚信过滤掉牛奶中的杂质,以北大荒精神为实践动力,带领职工走上了绿色家庭牧场的富裕道路。

从2013年开始,农场就全面实施了“创新绿色家庭牧场”发展战略,职工群众称之为“改革红利”。农场秉承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念,支持职工群众以家庭或集体为单位,组建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参股股份制牧场,大幅提升奶牛饲养的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农场已有7个标准化奶牛养殖股份制牧场。

2014年,农场又采取职工群众入股建立奶牛养殖合作社的方式,在第十一作业站建设了规模为50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它的名字叫做“将军牧业”,这是农场养牛人没有忘却的坚守。

宣传农场奶牛文化,办好奶牛选美大会。预计到2015年底,全场将实现奶牛存栏12000头,奶牛单产8吨,销售鲜奶4万吨,这是八五一一农场新年目标榜上给出的题目。

为了做好畜牧业这篇文章,答好牛文化这道题,八五一一农场在适应改革发展上做好了充足准备,将围绕奶牛饲养这个中心,打造“117”畜牧大产业:

完成“1”个产业链。形成饲料饲草生产——奶牛养殖——良种繁育——鲜乳生产——健康产品生产——沼气提纯——肥料还田还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组建“1”个集团。通过以奶牛为中心的全产业链发展,5年后,农场将以将军牧业为中心,采取联合、联盟、联营的方式组建牡丹江管理局牧业集团,寻求在资本市场上的突破,为农场改革探路子。
全力打造“7”大产业。围绕“牛”经济打造饲料作物产业、牧草产业、良种繁育产业、鲜乳产业、健康产品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有机肥产业。

暖风频送,借势登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八五一一农场在新一轮改革中必将“牛劲十足”,收入指标必将“牛气十足”……

责任鄢爱华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