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科技兴农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科技兴农,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地落到了田间地头。”在科技兴农政策的扶持下,走上致富路的皋兰县什川镇泥湾村村民魏怀堂高兴地说。过去的一年,他依靠皋兰县引进的“双杆四膜”技术,一年就挣了6万元,这是以前他根本没有想过的。在皋兰县,像魏怀堂一样引进了“双杆四膜”大棚的共有280户,他们都是2014年兰州市为民兴办实事的受益户。而这只是科技兴农、科技富民的一个缩影。

2014年市科技局承担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项目的科技惠民项目共有8项,一组数据说明了科技带来的农民增收新变化。

“双杆四膜”新技术,当年带动面积达10000亩,亩均增加收入1.2万元,受益群众达4890户。扶持的8家龙头企业,其中,兰州九香玫瑰,企业新增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民增加玫瑰种植1000亩,农民增收300万元以上;榆中县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劳动力转移450人,收入近1000万元;兰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建成500亩百合示范基地2个,带动农户310户,发展12000亩,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带动劳动力转移300多人,增加收入700多万元。

在为民兴办实事督查中,记者走进了这些农户家中,深刻感受到科技带给农民的实惠,带来的增收喜悦。

皋兰县经作站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整个皋兰县已经从实验到推广,共建成了280个‘双杆四膜’大棚。”记者了解到,与一般的大棚相比,“双杆四膜”大棚的温度要高出5至6度,更加适合作物生长。当地的白兰瓜及各种甜瓜就可以提前15天移栽,提前15天成熟,这在市场销售中正好形成了时间差,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也大幅度提升了产品的价格。就拿今年的白兰瓜来说,原本2至3元的价格一下就上涨到5元,最好的时候甚至卖到了6元,价格占了优势,一亩地就可以多收入3000多元。等上茬的瓜收获后,种植的茄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依托时间优势又可以多收入2000多元。不仅如此,在种植甜瓜和茄子的中间,还能种一茬绿叶菜,这一茬绿叶菜的收入也可以达到3000多元。

魏怀堂告诉记者,以前每亩地的收入不到1.5万元,但自从采用了这项技术后,每亩地的收入将近3万元,足足翻了一倍。

2014年,在西固区河口镇,大红枣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声鹊起。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实事的安排,我市投入资金310万元,其中市级20万元,区级15万元。引进骏枣、雪枣等新品种6个,建成120亩红枣科技示范园,50亩红枣苗木培育基地,累计培育种植红枣苗木178.6万株;建成350平方米红枣加工车间,可生产加工本地干制枣、新疆大枣、焦枣等8种枣产品,并注册了“咸水川”商标。这一项目,使得合作社综合收入达到了70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近100人,农民收入由原来的不到1.5万元,现在增加到2万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土地年收入1000多元,累计农民收入提高40%。

兰州百合是七里河区后山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如何让百合增产、农民增收呢?我市采取了实施科技惠民,扶持龙头企业的方式,助推农民增收。在政府的扶持下,兰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建成了550平方米的兰州百合展厅,以及建成隧道式热风烘干百合系列产品生产线一条。并通过科技合作,开展了百合真空冻干技术研发与提升、百合花蕾及食菜加工技术的研发。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当地500户农户人均每亩增收5500元,增收率达到了23.9%,纯收入增加2000元。同时,带动劳动力转移300多人,增加收入700多万元。

市科技局农村处副处长王国栋告诉记者,2014年科技惠民项目启动以来,市科技局在全市8个县区共投入160万元,各县区配套资金210万,撬动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总投资达到了3286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已经让科技兴农、科技富民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科技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引擎。

据了解,市科技局今年通过牵头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兴办实事项目,采取抓良种引进、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和延长产业链等措施办法,直接、辐射带动近10万农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