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导读】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第二届隆平论坛上指出,用习惯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农业整体形势是相当不错的,但如果深一步探究,会发现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下是发言选摘。其对于农业整体形势的把握到位,非常值得一看。

【中国农业形势整体不错】

如果用我们习惯的眼光来分析,应该说当前的农业农村整体形势是相当不错的。

1.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一连增”

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2013年,我们的粮食产量连续十年获得丰收,农民的收入也连续十年持续增长。

2.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五年高于市民

农民的收入也从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了2013年年的8896元,十年之内提高了6274元,平均每年农民收入增加627.4元,这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能够连续十年保持粮食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应该说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这个好的态势,到今年仍然在持续。

【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按照比较习惯的分析方法做判断,可以感觉到农业农村的形势确实不错,但是如果我们深一步的探究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也会感到当前的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也可以说,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主要农产品进口数量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国内的主要农产品在不断的增产,但是另外一方面,进口的农产品品种在扩大,数量在增加。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又是一个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少的国家,适当的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业市场来调剂国内的农产品供给,使得国内的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有所减轻,这应当是必要的。

但是情况远比这复杂,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品种明显增多,数量在不断增加,就目前的情况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最主要的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糖、奶、肉,这六大农产品现在每一样都需要进口,而进口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是国内供求有缺口,有的是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低,还有的是品种的调剂和调换等等,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2013年,我国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在内首次超过8400万吨,8400万吨粮食折过来就是1600多亿斤,这个1600多亿斤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这两个农业大省的粮食总产量,数量当然是非常惊人的。当然去年我们也有粮食出口,但是出口有限,各种粮食出口合在一起是243万吨,不到50亿斤。

2013年,我们还进口了455万吨的食糖。我们大概现在一年要消费1300多万吨的糖,除了自己的产量之外,还有一部分缺口需要进口。去年还进口了450万吨的棉花,自己大概一年生产700万吨左右的棉花,应该说自己生产的棉花满足国内的需求是绰绰有余,但是中国又是棉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大国,所以包括我们为国际市场提供的棉花和服装在内,我们自己生产的棉花就不够,去年进口了450万吨,这比前年历史上进口最多时的超过600万吨还是有所减少。去年还进口了乳制品180万吨,其中有100万吨是奶粉,100万吨奶粉相当于800万吨的鲜奶,进口100万吨奶粉是通过海关统计的,如果计算通过各种渠道,如邮寄回来的或者人员外出带回来的,那数量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更重要的是去年我们还进口了100多万吨的肉类,其中55.3万吨的牛羊肉,还有58.4万吨的猪肉,这个在历史上很少见。所以说,粮棉油糖肉奶这六大农产品,我们现在都面临着需要进口的局面。

从2014年1—9月份的情况来看,进口增加的势头仍然没有减。国内农产品虽然连续在增产,但是很明显,国内农产品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市场上需求增长的速度。所以,有一部分产品就出现了供求缺口,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行调剂。

2、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下降

主要农品进口数量增长还有更复杂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等等这方面的原因。

去年经过中央反覆认真研究,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新的基本思路,那就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么五句话,这是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的,同时提出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要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进口粮食的数量只是一个方面在增加,因为进口8000多万吨粮食中,绝大部分是大豆,而目前主要的大豆生产国还是有增产的潜力,所以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看,通过国际市场调剂来减轻国内的资源压力,还是有空间。如果这些大豆不进口,大家可以算,6338万吨的大豆,要我们自己来生产,大概要接近5亿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满足,显然国内很难有挤出5亿亩地种大豆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市场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多运用一些国际资源,运用一些国际市场,应该说对我们是会有利的。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可能就要复杂得多。有一些品种的进口,其实未免见得是国内的供给不足,而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价格竞争力不够。人家比我们便宜,它才进来。从目前看,主要的大宗农产品,比如说谷物,谷物的价格如果按批发价来算,国内外的价格大概每一吨要差400到800元钱,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的谷物价格大概要比国际市场价格贵400到800元,折合到每一斤就要差2毛到4毛钱,这样就给国外的谷物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一个价格竞争方面的优势。

现在国内市场已经出现了玉米和小麦价格倒挂现象,玉米比小麦还贵,国际市场上进来的玉米到岸完税之后不到1800元一吨,但是我们批发市场的玉米价格特别是在南方要2400元左右一吨。大豆呢,到岸完税后价格3900多元一吨,但是今年国务院决定在东北和内蒙古实行目标价格试点,向农民收购的价格,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是2.4元一斤,就是4800元一吨,每吨差八九百元,所以这无形中就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国内的农产品相对于国际市场农产品在谷物价格上并没有竞争的优势。

油菜籽进口,价格和大豆差不多,今年8月份的平均价3977元一吨,但是去年国内对农民的临时收储价是5100元一吨,一吨价格差1100块钱以上;棉花进口完税之后的价格大概是15400元一吨皮棉,今年在新疆已经开始实行棉花目标价格的改革试点,今年定的棉花目标价是19800元一吨,去年的临时收储价是20400元一吨,今年降了600元一吨,还要19800元一吨,但是国际市场到岸完税价格才15400元一吨。糖的进口也是,国际上进口糖完税之后不到3000元一吨,大概是2700元一吨,而在我们最主要的糖的生产地区广西自治区,大概要保本不能低于5000元一吨。

特别是肉类,以前中国是一个肉类的出口国家,现在开始进口,当然还有一部分出口。进口的肉类价格差就更大,牛肉和羊肉从一段时间来看,进口到岸的完税价格,每吨不到26000元,到了批发商手里每吨大概每吨30000元,一公斤就是30元,这个价格比我们零售市场上牛羊肉价格几乎低了一半,现在国内市场上,牛羊肉的价格,牛肉大概在62、63元一公斤,羊肉要64、65元一公斤,而批发价就是30元一公斤;猪肉的价格到岸完税价格大概是11000元一吨,还不到12000元一吨,折过来就是6元一斤,现在我们零售市场上猪肉价格大概都得12、13元以上,比国际市场上价格确实差了很多。

3、WTO对农产品的影响加深

大家看到,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一直比较乏力,到今年9月份又开始出现了大宗产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跌。9月份国际市场上所有的谷物、大豆、豆油和8月份的环比价格都下跌了10%以上。这个价格要传导过来,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压力。这里头就涉及一个国际贸易的规则问题,很多同志就说,你不愿让他进,应该设置关税壁垒,把关税提起来不就进不来了吗?但是大家都知道有个WTO规则,中国又是承诺了加入WTO之后要遵守一些关税规则,十几年前,当我们加入WTO的时候,很多情况确实没有想到,到现在我们农产品的成本会这样如此大幅度的上升,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会如此大幅度的上升。

当时是为了在入市之后,能够多争取一些我们薄弱环节的保护力度,而相应的在农业上,我们实际上是做出了不小的牺牲。因为在上世纪末,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全球各国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关税率是45.2%,但我们最终向WTO承诺的中国如果成为世贸组织成员,那么中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率降到15.2%。当初即使做了那样的承诺,国外的很多农产品仍然占领不了中国市场,因为它进来之后没有价格优势,销售不动,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我们在入市之初对一些重要的农产品(WTO叫敏感产品),单独承诺了它的进口关税的配额,这个具体的办法大家都清楚,就是配额之内我承诺允许你进口的这部分产品,我是低关税,如果进口量超过了我承诺的配额,那么将实行高关税。当初承诺的关税配额中,低关税可以进口的小麦承诺每年进口是962万吨,962万吨以内的小麦进口关税率平均是1%,如果超过了962万吨,从超过的第一吨开始,关税将提高到65%,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从目前来看,棉花和糖都已经突破了我们的关税配额,所以上了高关税。但是即使关税水平提高,我们的糖和棉花的价格仍然要高于国际市场。

在粮食方面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大豆,大豆没有设置关税配额,就是进口多少,都是低关税率3%,正是这样一种局面才造成现在大豆进口长驱直入,不管进多少都只有3%的关税率,这是十多年前做的一种选择。也不是说当初这个选择就不对,世界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总而言之,对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都必须更加对市场开放,这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

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这些农产品大部分突破了关税内配额的进口价格,当然我们的关税配额没有用完,没有达到顶点,这三个品种的关税配额,900多万吨的小麦、700多万吨的玉米、500多万吨的大米加在一起,允许它进口的关税配额大概在2000多万吨,现在进口的谷物才1400万吨左右,所以还是在关税配额的低关税期间,因此这个压力对我们国内市场就会比较大,如果突破了配额,关税调到65%,相应的压力就会降下来。但问题是我们国内的价格,它也不是说永远就稳定在这个水平,它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我们2004年开始实行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特别是对小麦和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当时定的是每斤6毛9到7毛2这么一个水平,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就是每斤7毛到7毛5。现在大家已经看到,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已经涨到了每斤1.1元到1.2元,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从每斤1.33元到1.55元,已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在这十年之内,小麦的价格大概提高了三分之二,稻谷的价格大概提高了100%,这才使得我们顶到了国际市场价格这个天花板。

以后怎么样呢?还会不会再继续上涨,再继续上涨和关税以外配额的高关税进口是个什么关系?有些专家们做的测定认为,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来看,大概也就是七年左右可以顶到那个高关税的天花板,那个时候真正的压力会比较大。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就表明什么呢?表明我们农业到了今天这个水平,从价格的角度来看,大宗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就守不住自己的国门,国际农产品就有可能会进来。

4、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致原有政策成效降低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的总人口,说大数是13.6亿,其中常住在城镇的人口超过7.3亿,常住在农村的人口已经降到6.3亿以下,因此去年的城镇化率是53.73%,从常住人口的角度看,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人口总数是9.6亿,和现在相比,35年增加了4亿人,有了很大变化。9.6亿人口的时候,在城镇居住的有户籍的居民就是1亿7千多万,所以当时的城镇化率不到18%,现在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3%,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因此,农村出现了大量劳动力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现象。说大数,农村的总的劳动力大概在5.4亿到5.5亿之间,但是到今年6月底,农民工包括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和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这两个数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2.75亿,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已经有一半离开了土地,转向了二、三产业和城镇去就业,其中外出务工离开本乡镇,到外地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是17567万人,数量还在增长。但是这些年来,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的速度在明显的下降。这个趋势大概从2010年开始,2010年外出农民工到外地去就业的农民工的数量增长幅度和上一年相比是增长5.4%,到了2011年这个增幅降到了4.4%,到了2012年降到了2.9%,到了2013年降到了2.4%,到了今年1—9月,增长幅度只有1%。这就说明整个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城市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民工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就业的增长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未来的趋势会怎么样?当然还得看,但是总的来说,持续五年来,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增长幅度是年年下降,这里面当然有更深刻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原因,同时有关部门测算,今年前9个月,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每个月的收入是2797元,这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增幅还是明显的,但是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的幅度降低了三个百分点,去年增长13%,这也说明,农民工数量的增长和农民工外出就业工资收入的增长,这两个增幅都在下降。未来到底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对农民的收入、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会有些什么影响?这些年来已经形成的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就业、主要靠来自工资收入的增长,这种情况会不会有变化?这需要去认真研究。

5、农业的生产成本与农民的收益遭受挑战

农民在农业中的收益的变化最近这些年非常明显,国家发改委对于去年包括大豆的四大粮食品种的收益成本情况做了调查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这样:2013年四大粮食品种,亩均产值是1039元,没有扣除成本,和前年相比增长了0.2%,基本是持平。但是亩均费用去年是357元,和前年相比增长了4%,费用增长4%,产值增长0.2%,所以亩均收益是682元钱,这个收益包括他本人的人工和他的利润,和前年同比下降2.4%,每亩纯收益是下降的。这就意味着农民经营粮食生产,在目前这种价格和投入背景下,纯收入的增长非常艰难。其中小麦的纯收益是508元,稻谷的纯收入最好,是844元,玉米是728元,大豆只有433元,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农民不愿意种大豆。357元的亩均费用中,257元是用于购买物资投入品,这个和前年相比增长了2.1%,100元是用于购买的各种各样的生产服务,包括运用人家的机械等等,这部分支出的比重和前年相比增长了8.8%,这表明农民的生产服务费用的支出,当前正处在一个快速上涨的时期。对这个调查,我还跟有关部门的同志讨论过,我说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没算进去,就是土地的租金,大家都知道,各地土地租金的水平现在都不低,我有时候看了觉得很吃惊,国家发改委的调查主要是统计局在做,去年粮食生产一亩地(当然是一季)的纯收益682元,但是不少地方一亩地的租金大概就已经高于它了,很多地方一亩地的租金是600斤稻谷,600斤稻谷其实是早籼稻,今年最低价1.33元,600斤稻谷的价格已经高于682元的纯收益,所以除非第二季的收益好,或者租了地不种粮,去种别的,才能保证生产持续下去。我觉得我们需要非常认真的去对待这个情况。过去我们对农民的生产成本投入、收益等等这些统计不算人工,但是现在不行,因为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已经出来了,农民大忙季节要雇个人工价格一点不比城里人便宜,也是100、150、200,正是这个情况,农业生产的成本收益结构发生了变化,还会持续。未来会对农业生产有些什么影响?这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正是这种变化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农民的收入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我把去年2013年农民的收入结构变化叫做是带有标志意义的一种变化。这里头有两个标志,一个标志就是去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8896元,在这个8896元中,占第一位的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就是去年首次出现了农民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变化。因为是农民,但是他的收入主要不来自家庭经营,这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标志性的变化。今后的趋势也可能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会进一步降低,那么农民的收入更多的来自于工资性收入。

第二个标志性的收入变化是种植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变化,2012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人均是201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是26.6%,但是去年的种植业收入人均是2191元,在纯收入的比重中只占24.6%,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现在是农民种植业的收入占他的人均纯收入已经不到四分之一。我觉得这个变化反映了非常复杂的情况,其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运用政策手段去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为无论你使多大的劲,对农民来说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收入,所以政策的调整实际上越来越困难。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情况,我感觉到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既是由于前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同时引发的种种复杂的情况,也使我们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为第二届隆平论坛发言稿摘录)

(责任ccipa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