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转基因


9月7日,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北京发起了试吃转基因玉米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带领20多名网友参加了试吃。方舟子此举招来了很多骂声,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还和他展开了两轮“骂战”。

“转基因”三个字似乎一直是媒体、企业界乃至政府部门无数口水战、以及公众一波波心理恐惧的关键词。尽管迄今没有任何实例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公众依然是谈之色变。但事实上,爱吃豆制品的国人每天都在消费着大量进口大豆,而这些来自美国、阿根廷等国的大豆绝大多数是转基因品种。

在2002年之前,我国大豆的产量还高于进口,仅仅10年之后,我国就跃升为世界头号大豆进口国。去年进口大豆5838万吨,但产量仅1280万吨,连续数年下滑。

进口转基因大豆被许可的用途,是榨油和制作饲料。然而,因价格低廉,相当部分被加工成豆制品,直接流向市场。去年,大豆的食用消费量是1100万吨,国产大豆除去国家储备的300万吨,仅剩980万吨,还有120万吨的供需缺口。而这只是最保守的算法。据新湖期货去年年底进行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因多地改种玉米,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产量可能只有850万吨,这样算来供需缺口高达550万吨,占大豆食用消费量的一半!

直接进入食用市场的转基因大豆到底有多少,我们无法统计。进口转基因大豆价格低廉,自然备受青睐。

带头参加试吃活动的戴景瑞曾对媒体坦言,国内的转基因大豆处于“准吃不准种”的状况。

国内的转基因研究因为民众的强烈反对而处于尴尬境地。1997年的抗虫棉是我国批准的最后一个转基因农作物品种。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模糊的前景让企业对其失去了耐心,而我国对转基因的犹豫不决既没让人们远离转基因食物,也没让企业获得市场先机。

我国是最早注意到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启动863计划时就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那时,转基因技术在全球也不过刚刚起步。90年代,棉铃虫灾害席卷全国,当时正是转基因技术拯救了中国的棉花。如今,中国却成了全世界对转基因限制最严格的国家,如此戏剧性的转变,令人感慨。

日前,美国农业部部长麦克斯•霍兹曼在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不对转基因产品进行额外监管。美国农业部也明确表示,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水、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翻耕,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营养角度,都“看不出反对种植的理由”。

美国的转基因政策:不问不说

美国大豆协会代表也坦言,转基因食品,美国人不仅吃,而且吃得不少。为什么美国人对转基因食品如此放心?其实,美国人并不放心,他们只是不知道而已。

皮尤的一份民调显示,大约6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吃过转基因食品,认为吃过的只有26%。在对转基因的态度上,只有27%的人表示支持。另外,54%的人认为自己不会吃转基因食品。可见,美国人和全世界人民一样,对转基因食品都抱着怀疑和排斥的态度。但美国当局似乎并未受到“民意”的影响,对转基因技术始终很支持。2012年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6950万公顷,占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四成。

转基因在中国:曾拯救中国棉花今被打入冷宫

比起美国的“不问不说”政策,中国对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控制可能是全球最严。迄今,中国陆续批准了20余种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但全部只能作为加工原料,不能食用。而欧盟批准了30余种转基因玉米、大豆,以及几种甜菜、油菜和土豆上市,且绝大部分可用于食物用途。

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坚定反对者,中国似乎是“纯洁基因”的最后一块乐土。一旦全球的农业生产因为转基因陷入困境,中国的农业生产系统将成为最终的救世主;即便转基因产品最终被证实安全可靠,中国原汁原味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

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忠实拥护者,中国却在扮演一个奇怪的角色。中国是最早注意到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之一,如今却畏首畏尾,进退失据。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启动863计划时就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那时,转基因技术在全球也不过刚刚起步。90年代,棉铃虫灾害席卷全国,当时正是转基因技术拯救了中国的棉花。

转基因能否继续拯救中国粮仓?

近年来,我国的耕地从1996年的19.5亿亩降低到18亿亩红线附近。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将来还将继续减少。

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自1998年以来,中国的水稻单产和总产均无明显增加,被寄予厚望的超级稻虽然在试验中高产,但大面积生产时增产效果不彰。这是由于杂交育种已然充分发掘了农作物自体优势,很难再有突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中表示,“总而言之,我认为,转基因生物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现在,袁隆平本人主持了两项水稻转基因项目的研究。他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55项在研项目中,与转基因技术相关的已有10余项。

对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议还将持续,但转基因的潮流同样不可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