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生物安心回到土壤的家

冬天的海南,依旧暖和。阳光下,东方市感城镇布磨村的800亩有机蔬菜基地,绿意盎然。海南省有机农业协会秘书长蔡明浩从树上摘下一颗西红柿,不洗不擦,就直接吃起来。“特别有记忆中的西红柿味道。”

近年来,病害危及海南省农作物,导致绿橙、香蕉、槟榔、瓜菜等种植面积减少或减产。专家表示,由于过去20多年的不科学栽培模式,破坏了土壤生态结构,有益微生物锐减,病菌成为优势菌落,危害农作物安全。

随着农药防控病害的效果日益下降,倒逼企业和农户开始尝试通过维护土壤生态平衡来防控病害。

■再多农药也控制不住病害?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致土地“中毒”,作物生病、产量锐减

海南省儋州市王五镇枝根村村民吴小书对记者表示,2003年他在自家的地里种植冬瓜,“从2008年开始,瓜苗移栽下去就很容易染病,只能用农药来控制病情。到了2012年,农药开始失去作用,有些冬瓜地的产量几乎减半,后来更严重,一种就死。”

吴小书至今也没弄明白到底这是怎么回事。从今年开始,他不再在自己地里种冬瓜了,而是到其他村庄租地种植。

对此,记者采访了海南大学土壤学教授孟磊。孟磊解释说:“很多病害至今也没有研究清楚。但是不管怎样,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原因是土壤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了。”

海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李鹏认为,土壤生态平衡被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化肥农药惹的祸。土壤本身的养分不足,为了获得高产量,必须施加肥料。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化肥凭借其养分含量高、见效快等优势迅速在海南岛普及开来,施用量成倍增长。

数据显示,2000年,海南省化肥施用量为26.3万吨,2007年,就增加到了41.7万吨,至今维持在40万吨以上。

同时,农药也在大量被使用。一位基层农业技术员告诉记者,海南常年高温多湿,适宜病菌繁殖,病虫害严重,主要的植保手段就是使用农药。“可以说,一开始确实大大减少了病虫害带来的损失,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像吴小书一样,海南省大多农户在种植几年的同品种农作物之后,再怎么使用农药都无法控制病害。

“农药在消灭土壤中病菌的同时,也消灭有益微生物菌,当病菌抗药性增强,就成为优势菌落。”李鹏向记者透露,近20年来,海南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改变了土壤中的生态结构。

“土传病害逐年严重,使用化学防治效果差且成本高,越显‘力不从心’,这就激发农民寻求更好的防控措施。”李鹏说,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已经有了使用微生物菌肥的观念。

■微生物菌肥有何作用?

□可减少使用30%农药化肥, 作物发病率明显降低

受枯萎病影响,海南省香蕉种植面积一度大幅下降,当周边香蕉地因为枯萎病改种冬季瓜菜时,临高南宝镇绿晨基地的500亩香蕉,却完好无损。

同样,在临高县临城镇华兴村的香蕉基地,300亩香蕉树的“年龄”已有15岁,但是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仅为3%。

这些功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机肥中的微生物菌。

“我们每亩地施两三吨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尽量少施化肥;而在香蕉生长期间,采取水肥一体化,并在水肥中增加有益菌。”海南绿晨香蕉研究所副所长甘东泉说,“这样一来,土壤营养充足,土壤生态环境良好,生长的香蕉健康、抵抗力强,同时,有益菌可以在土壤中形成优势菌落,抵御枯萎病菌。”

临高县临城镇华兴香蕉基地负责人王忠星也告诉记者:“枯萎病关键在防,而不是治。豆饼、花生饼、有益菌等制作的水肥,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通过喷滴灌给香蕉园施肥,从目前看,防治的效果不错。”

蔡明浩说,有机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关键在平衡。田间有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比如林中的蜘蛛、天空中的鸟儿等,同时也有一个小的生态环境,那就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使用能够维持土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增收。”他告诉记者。

据悉,海南省目前应用微生物菌肥的作物有小番茄、辣椒、西瓜、冬瓜、菠萝和水稻等,应用面积累计5万多亩,应用区域瓜菜土传病害(指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减少30%,产量提高15%~18%,明显效果明显。

海南省植保植检站的试验也表明,使用微生物菌肥,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20%~30%;在减少40%的化肥情况下,能够达到同等的产量,并且口感大大提升。同时,调查发现,在生物菌肥应用区域瓜菜土传病害减少30%,产量提高15%~18%。

李鹏介绍,生物菌剂还可以有效恢复和提升地力,海南省地力渐显倦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激素农药,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土壤板结,所以推广使用生物菌剂可以有效活化土壤,提高肥效和减少板结,改良土壤生态环境。

■菌肥产业前景如何?

□岛内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每亩地利润能够保持在1万元以上

“通过有机肥和微生菌剂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质量很好、口感很好。” 东方感城镇布磨村有机蔬菜基地负责人蔡其武介绍。基地的有机农产品以订单的形式销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价格非常稳定,每亩地利润能够保持在1万元以上。

东方感城镇布磨村有机蔬菜基地,是通过有机肥、微生菌剂克服病害,生产出高质量蔬菜的例证。

已有企业提前嗅到商机。海南霖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在琼海投资数百万元建厂,今年很快就会投产。

“除有机肥外,仅微生物菌剂一亩地一年就需要100元左右,海南有近600万亩的瓜果菜,以及数百万亩的热带作物,每年需求量可超10亿元。”海南霖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理林尤宁说。

“每株香蕉每年施生物菌肥(含有机肥和微生菌剂)需要16元,一亩就是2240元。”王忠星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目前海南省还没有投产的微生物菌剂厂,他只得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从省外购买生物菌剂,然后通过稀释、添加有机肥来施用。“下一步,我们的计划就是自己建一个微生菌有机肥厂。”他说。

企业“嗅”到的不仅是微生物菌剂使用对作物植保的力量,还有微生物菌剂本身的产业潜力。

在一些人看来,海南具有发展微生物菌剂产业的优势。“大家都知道海南气候适宜病菌繁殖,同样,它也适合有益微生物菌的繁殖。有益生物菌扩繁的代数是内地的数倍甚至几十倍。”李鹏说,海南省植物多样化、土壤偏酸和气候高温高湿等条件下,有益生物菌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有利于提纯和筛选。

岛外也是一个可以开拓的大市场。李鹏认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土壤和种植作物与海南相似,在海南生产的有益菌剂也是适用的。而这3个省区的市场潜力,预计近200亿元。 而微生物菌剂可以浓缩至一小瓶,运销岛外也不存在运输成本高的屏障。

“从近10年我国微生物肥料菌种应用发展过程分析可知,菌种的种类从41种增加到140种,并扩大到真菌、非芽孢菌等新功能菌种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慧君说,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化学病虫害防控效果的日益降低,微生物肥料菌种产业发展前景巨大。

■微生物菌推广如何走出去?

□品质好也需“吆喝” 生产、技术要“配套”

尽管菌肥效果显著,但记者调查发现,知道微生物菌剂的农民还并不多,目前使用微生物菌剂的主要是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数据显示,微生物菌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海南,截至目前,全省使用面积也仅为5万亩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微生物菌肥还需要时间推广,需要做好基础性研究,根据不同的作物探索出最佳的有益微生物菌剂。同时,在推广时,也要引导农民有针对性地使用。

“不是所有微生物菌剂对任何农作物都有效果,微生物活性受环境影响大,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农作物,甚至在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周期,使用的方式都不同,需要科技人员入户指导。”李鹏说。

蔡明浩认为,每种微生物菌都有自身适宜的生存环境,在使用微生菌剂时,最好使用本地的微生物菌,它们适合在这里生存,就容易在土壤中扩繁,形成优势菌落。“使用外来微生菌剂需要谨慎,谨防‘水土不服’。”

“微生物菌剂还需要与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技术、物理病虫害防控技术、生物农药防控技术等栽培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李鹏表示,“需要提醒的是,微生物菌肥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也要防止企业利用农民心急的心理,在微生物菌肥中添加调节剂。不仅需要基层技术人员的宣传指导,也需要建立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园。”

目前,海南省推广的产品多为省外生产。李鹏坦言,这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微生物菌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会因为气候条件不适导致失活,同时,难以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发生产适宜的微生物菌。

“应该树立健康植保概念,病害防控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李鹏说,“植物健康管理”已经流行于发达国家,最早于1991年由美国植物病理学会提出。 所谓“健康植物管理”,包括种植地点选择、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品种选别、肥料管理、健康种苗、有害生物整合管理及采收后处理等,凡是有利于植株健康且能兼顾环境生态保育的措施,都是作物健康管理的考量因素。

培育本地微生物菌剂或增施微生物菌剂营养液,科学使用对环境破坏小的友好型农药和尽量使用非化学手段防治病虫害——海南农业的明天将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