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橡胶战“寒冬”——海南橡胶集团发展纪实之一

大寒已过,海南橡胶各基地分公司的胶园里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施肥、压青……橡胶冬春管理的火热与天气的寒冷形成了鲜明对比。

“做好橡胶冬春管工作,可以为橡胶高产、稳产打下基础,等到胶价升上来的时候,日子也会好过些。”保国分公司第一作业区二十五队胶工番立堂一语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心声。无独有偶,盼“胶价涨”、盼“春天来”已然成为全体海南橡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

自2011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下跌,已由最高4.22万元/吨下跌至1万元/吨,跌幅达74.88%。在这样的“寒冬”里,最直接的影响是胶工收入锐减,生产积极性受挫,橡胶生产经营面临巨大挑战。

毫无疑问,胶价的持续“低温”对橡胶生产企业而言是十分严峻的考验,无论是抵御胶价下跌的市场风险,还是走出“用工荒”的窘境,抑或是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海南橡胶任重而道远。

回望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胶价跌至8000元/吨时,海垦橡胶生产者只能等待观望,茫然而不知所措,如今上市近4年的海南橡胶在直面橡胶产业“寒冬”时,更多了一份从容淡定,通过自身苦练内功、强健体魄,在“暴风雪”中步伐稳健、勇往直前。

苦练内功 为提升御寒能力加管理强度

既然无法左右市场变化,那么苦练内功、提升自身御寒能力实为上策。深谙此理的海南橡胶人不退缩、不气馁,加快推进“三个转变”(从传统生产型向现代经营型转变,从资源拥有型向资源控制型转变,产品由低端、单一化向高端、差异化转变),正视困难、逆境突围。

从成本控制中心变为模拟利润中心,从完成民营胶收购任务变为民营胶收购主体……去年,海南橡胶改变了基地分公司的管控模式,赋予了后者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不能再抱有“完成任务”、“60分万岁”的思想,基地分公司需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谋求生存发展。

“责任感与危机感并存。”山荣分公司总经理曾海联告诉记者,管控模式调整后,调动了基地分公司自主经营的积极性,该分公司已经把原来的“三天一刀”割制改为“四天一刀”割制,合理调整划分岗位,以解决胶价低迷、胶工紧缺问题。

西培分公司则通过“简政放权”的方式,打破了过去分公司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把模拟利润中心延伸到每一个生产队,让基层管理人员当家作主,成为模拟利润的收益主体,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应对不利的市场环境,除了优化橡胶生产管控模式,夯实基础管理,进一步巩固“大本营”外,海南橡胶集团更加注重通过深耕营销业务、加大橡胶贸易力度、细分产品和客户、拓展终端市场、套期保值等多样化方式对冲价格风险,弥补实体亏损,努力实现盈亏平衡,使公司2014年前三季度均保持盈利。

“我们争取在贸易和多种经营方面创造新的引擎和动力。”海南橡胶集团市场营销部常务副总经理陈士告诉记者,公司产品销售中心涵盖主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上海、青岛、广州三大区域销售中心均建立起了相当数量的终端客户群。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5年来“大营销”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直、分销业务,海南橡胶集团与终端客户对接,建立了国内及东南亚国家橡胶主产区天然橡胶资源的采购渠道和网络,实现了国内外天然橡胶资源整合。

也正是得益于洞悉市场变化,提高经营能力,如今,海南橡胶集团的市场运作方式和手段日趋成熟,大营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为公司对胶工实施补贴、核减产量、稳定胶工收入创造了条件。

雪中送炭 为让利胶工添政策温度

“越困难越要树立信心,胶价越低越要努力割胶。”西联分公司洛南作业区赤卫队辅导员黄业华有着26年割龄,她亲历过数次胶价“过山车”一样的起伏跌宕。黄业华坦言,集团总部和分公司想了好多办法补贴让利胶工,保生产、保生活、保稳定,如“雪中送炭”一般。虽然现在胶价低迷,但她仍然要带领胶工苦练割胶技术,做好点滴回收,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份信任。

考虑到近年来生产成本逐年上涨,海南橡胶集团下调了承包户的上缴产量,由2009年的6.9万吨下调至2014年的5.4万吨,向胶工让利2.7亿元。同时,集团出台相关规定,从2013年起,对承包户归己产量计提的折旧减少50%,仅此一项2013至2014年共向胶工让利6000多万元。

“毕竟胶工是橡胶生产主力,分公司缺少生产力怎么发展?”乌石分公司总经理王少明告诉记者,对交不起社保费的承包户,他们会采取先行垫付的形式,等到开割后再让他们补交。通过这种挂帐的方式为承包户垫付生产资料款和社保款,切实帮助胶工减轻了负担。据统计,2012至2013年集团公司累计垫付款项达2.6亿元。

为了给胶工送上“定心丸”,海南橡胶集团还及时启动了风险储备金机制。对承包户收入偏低的,基地分公司可在承包户有风险储备金余额的情况下,向集团公司申请返还一定的风险储备金,补充承包户收入。

政策升温,补贴暖心。2013年,海南橡胶集团实施保底价收购及收购价格补贴政策,公司全年累计补贴胶工6000多万元,并在2014年初对橡胶开割树第一次化肥施放进行补贴,多方筹措资金4839万元,直补到岗位胶工。同时,鼓励基地分公司加大老残胶园更新力度,发展林下经济,加大劳务投入,减少生产资料货币支出,增加职工收入。

强健体魄 为放大品牌效应增影响力热度

“海南橡胶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产业‘寒冬’,就在于其上市后,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低,投融资潜力巨大。”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也为公司加速战略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控制资源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力争在国内外橡胶行业掌握话语权的海南橡胶更是如此。近年来,海南橡胶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深入开展外部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目前公司已经控制云南近四分之一的橡胶资源;继参与收购世界最大橡胶贸易公司之一的新加坡R1公司股权之后,海南橡胶又相继在东南亚和非洲进行布局。

而这些跳出海南自有胶园,对整合全球橡胶资源的探索,仅仅是海南橡胶谋求实现“国际海胶、绿色海胶、幸福海胶”目标的一小步。

海南橡胶集团企业发展部总经理张志凡告诉记者,公司正在着力打造“一基石(海南橡胶自有天然橡胶种植资源)、两平台(实体产业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两翅膀(科技研发能力和金融运作能力)、一联盟(与相关单位及组织组成战略上的联盟)”为主体的产业链整合、联动及增值模式。

蓝图徐徐展开 新常态下加快发展速度

2014年3月,海南橡胶与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共同成立“空军航空橡胶科研生产中心”。目前,航空轮胎专用胶的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完成并通过了军标质量体系认证,准备装机试飞。

2014年10月,海南橡胶联合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中国先进橡胶产业联盟”,主攻特种、特供(军工)制品和航天航空、高端民用橡胶材料的自主研发与创新。

2014年12月,海南橡胶与清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联盟等方面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校企战略合作长效机制。

2014年12月,海南橡胶与中国医药集团旗下中国科学器材公司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资成立国药集团健康实业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海南健康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尽管“大环境”、“大气候”寒气逼人,但海南橡胶却因自身的努力,使其品牌影响力热度不断升温——2014年11月18日,以“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转型与升级”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南橡胶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海口召开,来自国内外天然橡胶生产国政府及企业代表、专家学者、投资和金融机构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合作与突破。

随着东橡公司、农业公司的相继成立,表明了海南橡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决心,金融板块正在逐步发力,非胶农业板块也在积极谋划,为下一步发展积蓄能量。

更让海南橡胶人感到骄傲的是,《海南橡胶文化大纲》正式出台,有利于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指导未来生产经营实践;开展寻找“最美海胶人”活动,树立了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在企业内部凝聚人心,激发正能量。

加强度、添温度、增热度,这个冬天里,海南橡胶人因为有了这些暖心的元素、团结一致的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斗志,而不再畏惧寒冷。

“困难什么时候都有,关键是我们要有好心态,不能轻言放弃,与公司携手共渡难关。”正如龙江分公司总经理罗君所说的那样,任何行业都会有困难的时候,企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无法改变胶价低迷的现状,但却可以通过做好本职工作,拿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鄢爱华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