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治理提供支撑

    新华网西宁1月22日电(记者王大千)“这两年,河里的水多了,湖里的鱼多了,牛羊也不怕风沙迷眼睛了。”青海湖北岸海晏县哈勒景乡的牧民旦增多杰说。

    “黑土滩上有新草发芽了,牛羊数量减了出栏率却翻番了,老鼠很少钻到帐房里捣乱了。”在黄河源头达日县生活多年的牧民多后太说。

    旦增多杰和多后太眼中的变化仅仅是青藏高原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海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治理,通过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青海湖和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上世纪90年代,作为青藏高原典型生态功能区的三江源地区和青海湖流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草地退化沙化,鼠害猖獗,冰川萎缩。如何平衡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牧区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青海省急需解决的课题。

    “青海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实施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围绕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等五大区域开展研究与示范。”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说。

    《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是青海着力破解生态和发展困局的典型项目。研究人员开展了退化土地治理、生态监测、畜牧业优化升级等技术的攻关和集成示范,推广新型适宜草种和治理技术分别达到30万亩和520万亩。这个项目每年可提供34万公斤优质草种和1445吨有机肥,支撑三江源地区4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工作。目前三江源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已初具规模。

    在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中,依托《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项目,探索出了适合青海湖周边地区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沙治沙技术模式。科研人员利用遥感手段估算不同草场的牧草产量,为建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支撑。项目实施4年来,青海湖流域流动沙丘防风固沙区植被覆盖度增加30.4%,半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增加20.2%,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增加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