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超级稻,提升我国粮食安全度

9月29日中新社发布了一则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记者29日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位于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种植面积共57丘101.2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食品种,全国有60%以上的城乡居民以食稻米为主。超级稻在我国的研发成功,并在分别突破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之后,正在向1000公斤迈进,其现实和长远意义重大。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袁隆平院士团队研究的超级稻品种,具有分蘖适中、剑叶挺直、植株矮中求高、茎杆坚韧抗倒、穗大粒多的形态特征。同时,具有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源库流协调的生理机能,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抗病性状聚合的遗传基础。

Y两优系列超级稻是以马来西亚普遍野生稻与强优势杂交水稻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反复测交而培育的远恢2号,再与Y58S等不育系测交配组而成。该品种具有典型的超级稻高冠层、矮穗层株叶形态。穗大粒多、结实率高、耐高温、低温能力都比较强,后期落色好,产量高是该组合的突出优点。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当今国内外对转基因水稻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我国超级稻产量的不断攀升,对于增强我国稻谷种业实力,摆脱对外国种业依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增产潜力巨大。袁隆平的超级稻以其优质、高产、抗性强,在我国多个地区种植,并取得很好的效果。2012年,中国超级稻推广面积达1.21亿亩,亩增产60公斤以上。我国稻谷种植面积每年在4.5亿亩以上,如果在2012年的基础上再扩大种植面积1亿亩,将增加产量60亿公斤,可以养活1600多万人,相对于增加了1000万亩耕地。这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来说,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如果超级稻的育种和种植技术能够在小麦、玉米等粮食品种上有所突破,我们将对中国未来的粮食供给更加充满信心。

减少对进口大米依赖。近年来,外国大米急剧涌进中国市场。2012年我国进口大米231.6万吨,同比增3.1倍,一举改变我国大米净出口国的地位,进口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我国大米进口量依然势头凶猛。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2014年我国大米进口配额为大米为532万吨。

进口大米的“井喷式”增加,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普通稻谷的产量有限和米质不优的问题。产量有限,使得稻农降低、甚至失去种植稻谷的积极性;米质不优,使得稻农的收益不高。袁隆平团队的超级稻在产量方面大大超过普通稻谷的水平,质量上也处于优质稻米的位置。因此,只要规范化推广,种植超级稻的稻农就会得到比较高的经济效益。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必将增加我国稻米的自给率,减少对进口大米的依赖。

(龚锡强)

袁隆平超级稻屡破世界纪录的冷思考

超级稻启动17年来实验产量屡破纪录,但对水稻实际产量作用有限

超级稻试验田屡屡打破产量记录,进度可喜

所谓超级稻,是指是在各个主要性状方面如产量、米质、抗性等均显著超过现有品种的新品种水稻。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人提出。1996年,由农业部立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中国超级稻计划开始实施,2000年,超级杂交稻成功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2011年则实现了超过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昨日实现的988.1公斤新世界记录,已经非常接近2015年达到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

然而超级稻计划实行以来,全国稻谷产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超级稻试验田屡屡打破产量记录,超级稻的推广工作也一直在进行。按理说,全国稻谷的产量应该有显著增加才对。但事实上,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全国稻谷产量就达到了18933万吨,然后在1997年达到20073万吨的高峰。但此后,在超级稻计划实行期间,全国稻谷产量却曾出现过显著下滑,2003年低至16065万吨,然后逐渐回升,到2011年,才重新回到了20000万吨的水平。到2012年时,稻谷连全国最大粮食作物的头衔也被玉米取代。

而且,稻谷的产量不仅总量没增加,就连单产的提升也非常有限。1995年水稻平均单产402公斤/亩,2009年为440公斤/亩,年均增幅仅为0.63%。在某些地区如广东,最近几年甚至出现了稻谷总产单产双双下跌的局面。同样实行了“超级玉米”计划的玉米行业也同样如此,李登海在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保持至今,而全国玉米目前平均单产为350公斤/亩,与美国相比差了280多公斤/亩,2000-2009年年平均增幅只有0.4%。玉米之所以取代了稻谷的最大粮食作物的位置,是因为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水稻的种植面积则基本保持了稳定。

与常规稻比,超级稻亦未占据明显优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超级稻屡屡打破纪录不可靠,也并不是因为超级稻品种推广不利,而是因为,光有产量高的良种没有用,没有良田、良法以及栽种意愿,超级稻比起常规稻显示不出多大优势。2010年基于湖南、浙江两省565户稻农的一份生产调查显示,超级稻在亩产量、抗性上优于常规稻,在亩净产值与纯利润上比常规稻略有优势,但由于超级稻的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其成本利润率却低于常规稻。超级稻的种植虽然能节省农药,但在种子、肥料、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却要大过常规稻。无怪乎有调查指出,近5年杂交稻(超级稻)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比例已陷入整体停滞、部分地区下滑的态势,对杂交稻“优势”的质疑也时常见诸报端。甚至有不少粮食专家认为超级稻比起常规稻根本没有优势,“叫板”袁隆平。

强调杂交水稻产量屡破世界记录,掩盖了中国杂交技术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是商业行为,产量不是一切,经济效益更重要

或许有不少网友感到难以理解,不是总有人宣传粮食危机吗?不是非洲很多国家还在闹饥荒吗?国家不是极为重视粮食安全吗?不是粮食收购价已经提高了很多吗?在有超级稻的条件下,怎么还不想办法增加产量呢?

这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所谓粮食危机,从来不是指世界粮食的产量无法满足全人类的需求,事实上最近许多年全世界的粮食储备、供应、消费总量都保持了稳定。世界粮农组织明确指出“地球上有足够的食物供应给大家”,粮食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数以百万计的穷人没有钱来购买食物,说到底,是分配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范畴,是一种商业行为,不仅看产量,更得看经济效益。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谷贱伤农,如果生产太多的粮食,人们根本吃不完,那粮食的价格自然会降低,卖不出去反而成为损失。广东之所以会出现稻谷产量下降,就是因为以广东的气候条件,虽然可以生产大量稻谷,但广东稻谷本身竞争力有限,种得越多效益越低。种粮收益完全比不上打工,种地的大多是老年农民,对水稻的管理非常粗放。在这种情况下,超级稻没有太大市场就很能够理解了。

美国杂交玉米靠先进的性能,而不是靠产量占领中国市场

与超级杂交稻在市场的无力相对,不妨看看美国杂交玉米如何占领中国市场。2010年,国内某媒体曾报道过一种从美国引进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先玉335”在山西等地引发了“大量动物死亡”,后来证明,动物死亡是完全不存在的,“先玉335”也并不是转基因玉米,而是杂交玉米。这起事件引发了很多关注,原因是“先玉335”当年非常迅速地占领了中国东北市场——以吉林省为例,“先玉335”2008年种植面积为200万亩左右,2009年为700万亩左右,而2010年已达到近2000万亩,占吉林省玉米实际播种面积的40%,成为吉林省播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而国内种业公司的份额却在逐年萎缩,大概每年能递减15%左右。

“先玉335”靠的是什么占领中国市场的呢?不是因为其单位产量最高,而是在于其性能优良。先玉335对茎腐病、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最重要是有一个独特优势——籽粒脱水快,收割后很快干燥,这就解决了粮食收购商以往最头疼的易发霉、难储运问题,以至于收购时每公斤情愿多出几分钱。

美国产的“先玉335”之所以能够有效占领市场,关键在于其商业化育种的体系,市场化的研发模式,科研团队为销售团队服务,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而中国的“超级稻”、“超级玉米”研发体制,培育新品种的技术人员、设备和研发资金大都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科研院所里,科技人员更注重科研成果,而不关心能否带来市场效益。

中国水稻以后的方向,不该只注重产量而应更重视性能,在世界市场被认可

如前所述,光有高产量,如果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市场是无法认可超级稻的。但按超级稻最初的定义,本身并不是只针对“超高产量”,而是包括对品质和抗性等因素的要求的。然而,袁隆平在特殊年代的就为杂交稻戴上的“产量光环”,使得媒体、民众往往只关心产量,对超级稻的品质、性能等方面知之甚少。事实上,没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平常吃的米饭是超级稻还是常规稻。

从市场的角度评价,中国稻米品质整体仍然较差,还不能满足大中城市居民对优质大为主的需求。目前我国尤其是南方水稻生产,高档优质米品种奇缺,限制了优质大米品牌的创建。此外,我国大米加工水平普遍较低,规格不全,包装也不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近年来,中国稻米的出口比起十年前,处于萎缩的状态,而且依赖于少数国家。比起泰国香米等国际品牌,影响力、价格都相去甚远。

当超级稻不再以试验田的产量在新闻中出现,而是作为叫得响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在人们的餐桌上出现,超级稻才算是真正成功了。

结语今年初,印度曾传出过亩产3000斤水稻的消息,这一度让不少中国人感到很紧张,袁隆平还亲自出面指称这是假消息。当然,水稻亩产纪录属于中国是好事。但现在早已不是上世纪70年代,人们不仅需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产量最高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