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雷:中国企业需要什么?

石雷:中国企业需要什么?

推动科企合作,首先要分析差距,明白企业缺少哪些要素?既了解企业的需求,还要知道怎样弥补各自的缺陷。

任何一个国家的种子产业和商业育种蓬勃发展,都取决于5个方面的要素,即:明确的产业政策支持,种质资源的前育种研究,育种技术的创新和普及,育种人才培养和社会化的信息服务。这5方面要素集成,都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缺一不可,但无一例外地要由政府机构来提供。

我国种子产业和商业育种正处于起步和社会转型阶段,这5个方面的需求都很迫切却都不到位,甚至有明显缺环,导致国家层面的产业技术链(pipeline)基本断裂。这就给企业发展蒙上阴影,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意识到这5个方面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其中隐含着自己的职责。

一、政策方面:迫切需要有利于种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完善的制度安排与法律保障。

1、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1)我国加入的1978版本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过渡到1991版本的时机逐渐成熟,需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修订。在我们看来,如果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像垦丰、隆平这样的优质企业能够很快步入年营业额50亿元的种业“航母”俱乐部。但实际情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导致种业市场乱象丛生,制度性漏洞给大规模疯狂的违法侵权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像登海这样有一些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一直发展不起来,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有直接关系。现在轮到垦丰遭遇侵权之害而无能为力,如果不保护知识产权,垦丰恐难以积累足够的资本和攀上30~50亿的新台阶。保护知识产权要靠我们自己努力,而不能靠外部力量推动。

(2)品种审定制度应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衔接统一,要研究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中国特色的品种审定制度压抑创新。随着种业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非农资本介入资源整合,新兴种业快速崛起,不适应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的官僚化的品种审定制度正面临或者崩溃,或者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趁着市场经济的力量壮大,我们要多方努力,推动种业管理的市场化改革。

(3)弱化直至消灭品种审定制度(包括所谓的“绿色通道”),建立品种注册制度,并与国家发明专利制度衔接,使品种登记、基因、转基因技术在发明专利中得到统一规范和有效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和与市场经济脱节的品种审定程序是阻碍种业发展的两大制度性障碍。农业部种子管理部门应关注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重点破解约束种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如果实践表明,农业系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知识产权,而中国种业仍然要向前发展,就只能选择其他途径推进改革与创新。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仍有难度,难在种业市场细碎分散和执法主体不明确,这又转变为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个障碍,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已经严重脱离市场经济轨道,其中涉及到的利益集团非常狭小,改革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就看管理层面是否下决心,关键是摆正市场经济地位,这是种业制度创新的核心理念。

2、行业力量:很弱

(1)种业发展需要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我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的种业行业协会,虽然拥有两套行业协会系统,但各吹各的号,各敲各的锣,行政特色明显,缺少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独立性,到了关键时刻找不到鸣锣吹号的人。协会形同虚设,除了举办企业评级和每年一次的会议场面,企业的利益需求得不到行业协会的伸张和保护;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得不到支持和满足;行业内歪风邪气蔓延,得不到有效遏制。

(2)没有哪一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调研和考虑过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在不久的将来对种业企业的巨大影响。种业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和顶层设计。

(3) 企业普遍缺乏对国际法特别是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法的了解及深入研究。一失足便可能走上不归路。

(4)行业协会缺乏争取产业政策、促进利于产业发展的立法的勇气和能力。

(5)企业尚未考虑中国的土地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及改革措施可能对未来种业的影响。企业和协会须分析未来的改革趋势,设法增强对种业管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影响力。

二、在科技层面:中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先进务实的技术结构,越来越优良的种质积累和高端人才队伍。

1、由于育种的基础理论模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育种方向失误,至今不明确商业育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框架,导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模糊,企业对自主研发缺乏信心,投资效率低,种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不足。

2、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盲目追随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和官僚主义“指挥棒”,许多企业并不清晰哪些才是商业育种迫切需要的适用技术,育种投资存在盲目性。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企业的育种方向陷入进退两难的创新悖论。

3、育种材料混乱。从种质资源-可用材料-中间材料-优良自交系-品种,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研发和积累过程,其循环速度和效果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跨国公司改良种质平均4年一个周期,而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由于科技体制改革失误,都没有对种质管理的明确设计和缺乏创新意识,把产品研发误认为就是育种,没有自觉地开展种质改良与创新,所谓育种研发不过是碰运气。于是平均15年才改良一轮骨干种质。

4、人才匮乏。企业要善于甑别、培养、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目前,国内企业不重视自主研发,或者把育种看成很简单的事情。故而在人才管理上显得很随意,造成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产品研发两个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

最近十几年,宏观的育种理论、方向、技术路线和种质状况明显好转,但在企业层面仍不完善,需要继续努力。

三、管理层面与跨国公司相差甚远

我国种业企业在政策衔接、行业互动、研发管理、人才培养、社会化信息服务等方面都没有走上正轨。

现在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能向社会提供哪些有效服务呢?美国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玉米产业步入快车道,以平均每年2%的增产速度持续向前发展,我们却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不断减速,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和大学只能为产业提供不断增长的年龄,不断晋升的职称,逐步落伍的材料;推行的是三十年前的育种技术,四十年前的育种目标和落后的种质基础,五十年前的理论。基础理论落后,技术就绝不止落后三十年。现在,至少循环育种、抗逆育种的理论和统计学技术以及品种测试和育种的信息管理都差得远。

如何弥补这些差距?答案是靠企业!只能靠懂得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推行商业化育种和现代管理来挽救中国种业!单靠科研机构不可能完成这个使命。品种审定委员会迁就少数专家,不可能推动种业的改革与创新。只有靠企业自我拯救。明确这一点,缩短差距就不是很困难的事。

中国玉米:鼓励创新需要做实事

最近几年,我国系统地引进了美国的商业自交系,还与基础种子公司合作,引进杂交品种。引进这些美国种质以后,中国企业要着重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各地育种者不要从前几年疯狂模仿先玉335转而风起云涌地模仿华美1号或德美亚系列。Stine公司,还有其他即将进入中国的研发型种子公司的新品种及后续品种还有很多,靠模仿、抄袭、剽窃不可能成就大业,要学习先进的育种理念、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而后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

商业育种的本质是在种质群内积累和提高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因此,商业育种必须“以我为核心”;模仿和剽窃只会扰乱自己,而不会实现种质的改良和等位基因的积累,无法形成企业的种质核心。这是模仿与剽窃育种始终没有取得突破和难以形成育种能力的原因所在。

不同企业的种质基础不完全一样。引进外来种质要“以我为核心”,施行改良与创新,巩固自有种质的核心地位,而不是扰乱自己的种质基础。

我国企业和育种者缺少种质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是大问题。

保护创新积极性,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而不是撒胡椒面和抛鱼饵式地做项目,那不亚于害人瞎折腾。而缺乏自信心则是落后的文化传统使然。生产力水平低,现代文化就很难替代深入人心的落后文化,于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就都很艰苦;可是一旦国力稍有增强,又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仍然摆不脱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孔,甚至找出许多理由为落后辩解。

我们通过宣传理论、技术和推动改革来提振自信心。如果企业和科技人员都明白商业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管理,并付诸实施,中国企业就能够建立起有竞争力的育种研发系统,持续不断地培育有竞争力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前提条件是改革落后的品种审定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两个问题勾连在一起,很难单独克服其中一个。从个人认识上似乎不难单独理解每一个问题,但实际做起来就必须整合资源,下好整盘棋。

作为制度创新,我国需要培养几个像Stine这样中等规模的创新型基础种子公司,这是当务之急。管理部门千万不要学中国足协。中国足协不断地瞎折腾,使中国足球跌至世界倒数的水平,世界足球教练及运动员对中国足协的感觉是“人傻、钱多、快去捞”。中国种业越来越经不起折腾。中国企业不要有病乱投医,或偷窃种质资源,或盲目引进品种,或盲目寻求国际合作,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整合资源是个大问题。先锋和孟山已经为中国培训了一大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育种研发和经营管理的全系列人才队伍,但这些资源相当分散和难以在宏观层面发挥中坚作用。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都没有能力单独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只有靠强大的非农资本与市场经济结合,才有可能逐渐整合散布在全国的优质资源,形成与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管理部门不要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要瞎指挥,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决定未来走向,让市场去筛选和整合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决策人应该研究其中的制度障碍,设法从顶层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整合资源,助推中国现代种业发展。

从经营管理层面,我国亟需要成就几个像哈里先生这样的精英企业家。大家对先锋公司的创始人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提到哈里先生,只有佩服、赞叹和敬仰。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产业基础、人才和技术水平都不比他差,但我们做了些什么?还想做些什么? 有哪些限制因素?优秀的企业家要学习哈里先生的远见卓识和深邃的洞察力,学习哈里先生对产业方向的把控和对事业的追求与执着。从产业层面,管理部门要调查研究,尊重专家意见,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商业化育种。

培养优秀的种业企业,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多方面努力。我们已经纠正了育种方向,奠定了正确的技术路线,还引进了先进的种质资源。现在缺乏的是建立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农业部的种子管理机构要清晰地知道,中国企业目前最需要什么?①针对政策需求,对种子产业实施顶层设计并采取有效果的行动。当前要正确认识利益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坚定改革,修改好种子法及配套的法规,保障种业坚定地沿着市场化的道路向前发展。 ②技术层面对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合理定位与摆布,不可互相干扰和自残式竞争。③组建种质资源协作网,有的放矢开展前育种研究,支撑种业发展。④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组建精干、实用的育种研发队伍。⑤信息服务要向跨国公司看齐。

我们正在努力纠正玉米育种的方向、技术路线和推动种质改良与创新。我们提倡科企合作,既是为种业发展作贡献,也是重塑科研机构在产业中的地位。科企合作是理论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依托,是企业和科研机构自我调节和双赢的途径。我们更期待强大的非农资本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成就我国种业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