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镉育种给食品安全撑把伞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但是在快速发展中,我们的土地母亲却面临着重金属污染等种种问题,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而且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很大危害。特别是重金属镉,几年来被频频曝光,让人们“谈镉色变”。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正在加紧推进,不过,治理土壤镉污染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当前有没有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来为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撑把伞呢?答案就是低镉育种。——编者
治镉有方
多管齐下寻求突破
湖南省镉低积累农作物品种筛选与选育科技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介绍,通俗来说,治理镉主要有“拿出来”、“钝化”、选育镉低积累农作物品种3种方式。
所谓“拿出来”,即将镉从土壤中提取出来,这是治理镉污染的根本性方法,但难度较大。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3种。
生物法,即种植油菜、苎麻等对镉吸附能力强的植物,将镉吸附出土壤。但这种方法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吸出来的镉仍留在植物中,可能以其他形式回到土壤;二是生物法吸收效率低,见效慢。
相对生物修复,物理和化学修复见效更快。柏连阳透露,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奉向东研发的“森美思”技术,运用纳米技术吸附土壤中的镉并资源化,已在衡阳某地进行了试验,从目前看效果不错,能将土壤中的活性镉拿出来80%再变成镉资源。
所谓“钝化”,则指当镉不适于从土壤中“拿出来”时,就让其活性降低,使其不利于作物吸收。我国已大力研发土壤调理剂“钝化”技术,即通过提高土壤ph值,来降低土壤中镉的活性。研究表明,ph值每升高一个单位,重金属镉的活性就可降低10倍。据悉,土壤调理剂的使用,可基本解决中度、轻度镉污染土地的农作物镉吸收问题。
第三则是镉低积累农作物品种的筛选与选育,也是解决之道。
阶段成果
稻米镉含量降三成
湖南“镉大米”事件后,国家在长沙、株洲和湘潭(以下简称长株潭)3市投入了10多亿元资金,开展170万亩土壤治污试点项目,该项目被视为国家修复治理重金属耕地的探路之举。据了解,该试点根据污染轻重程度将土地划分为3类,包括污染较轻的“达标生产区”、中度污染的“管控生产区”以及严重污染的“替代种植区”。
如今,治理阶段性成果已经出炉。不久前,湖南省人民政府网公布《2014年湖南省农业委员会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公示》,公示内容显示,长株潭3市19县(市、区)耕地试点修复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从早稻分析结果看,达标生产区、管控专产区、替代种植区早稻达标(米镉≤0.2mg/kg)的比例分别提高了53.1%、44.8%、20.3%,可使早稻米镉含量平均降低3成左右。推广低镉水稻品种、施用“金无踪”生物菌肥制剂等对早稻米镉含量降低以及对土壤的修复也有明显的效果。
湖南省农业厅一位官员表示,上述农业委员会公布的早稻检测结果,是针对去年7月中下旬采样的稻谷分析所得,目前已经完成了早稻和晚稻的采样工作,在试点收集采样之后,将把样本移交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由农业部、财政部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