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BIOLOGY:武大研究展示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领域新进展
2013年9月11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蒙祥教授研究组在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领域的最新成果,已在国际顶尖生物学综合杂志《PLOS biology》(2013 影响因子为12.69;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3.447)上在线发表。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生物体选择性的排除一些自身发育所不需要的细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在动物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则要远远落后于动物细胞的相关研究。近几年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家认识到,因而它已成为植物发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植物早期胚胎发生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历程,其中胚柄是胚胎发生过程中的一个短命结构,在胚胎发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胚柄细胞发育最显著的特点是适时地解体死亡。胚柄细胞如何调控自身的发育进程,通过何种分子机制调控自身的发育命运,迄今仍是不解之谜。
孙蒙祥教授课题组以烟草为研究模型首次系统证实了胚柄细胞的降解是一个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以一种由下至上、有明显极性的程序性死亡方式依次完成4个胚柄细胞的降解。同时发现并成功克隆了胚柄基部细胞特异表达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tCYS,它是调控胚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个主要因子。NtCYS主要通过调节Cathepsin-H类半胱氨酸蛋白酶NtCP14的活性,来调控胚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发生。上述发现填补了被子植物胚柄细胞程序性死亡调控分子机制的空白,对认识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制具有普遍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博士赵鹏,通讯作者是孙蒙祥教授。
原文链接:
A Bipartite molecular Module Controls Cell Death Activation in the Basal Cell Lineage of Plant Embryos.Peng Zhao, Xue-mei Zhou, Li-yao Zhang, Wei Wang, Li-gang Ma, Li-bo Yang, Xiong-bo Peng, Peter V. Bozhkov, Meng-xiang Sun. PLoS Biol 11(9): e1001655. doi:10.1371/journal.pbio.10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