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植所喜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作为第六完成单位和第七完成人(刘大会博士)参与的“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研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所继参与“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获得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之后获得的又一奖项,也是药植所首获国家奖。
“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研成果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皖西学院共同参加完成。项目针对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污染及连作障碍等问题,选择对立地条件要求高、适宜用地紧张、连作障碍严重的多种重要中药材,在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综合治理、连作自毒作用消减、养分平衡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研究,开展了中药材连作土壤的生态修复, 建立了中药材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中药材菌根栽培技术体系,形成了中药资源生态研究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系列社会服务的技术及技术包,研制了中药材专用肥,提交了中药材重金属ISO国际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材土壤重金属综合治理的空白。
我所刘大会博士长期从事中药资源和中药栽培研究与推广,近年来系统开展了菊花、三七、天麻等道地药材形成的环境机制和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并针对当前中药材栽培上存在引种驯化困难、药材质量下降、田间病虫害和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等系列问题,提出大力实施中药材仿生栽培,即根据野生中药材生长的生态系统或家种道地药材生产的环境条件进行引种驯化的生态仿生栽培,和根据中药材体内活性成分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产物合成累积规律进行胁迫诱导的生理仿生栽培,以提高栽培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实现中药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上述获奖项目中,刘大会博士主要负责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开展了菊花、三七等药材的矿质营养生理研究和科学施肥研究,揭示了三七不同种植区域和不同种植间隔年限土壤养分差异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从土壤修复和科学施肥方面开展了三七连作障碍治理技术研究,相关成果为菊花、三七的GAP栽培和建立合理轮作种植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大会博士为我院2007年引进博士,并于2013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我所副所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华中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外聘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中药》杂志编委。进所以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子项目、中医药行业专项子项目、云南省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云南省环保厅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等项目10余项,已在Food Addit.Contam.、J. Plant Nutri. Soil Sci.、Plant Soil、《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植物营养学报》、《中国现代中药》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起草中医药行业标准多项,参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奖一等奖1项。(审核人:王家金)
图1 国家奖证书
图2 国家奖(药植所)
图3 国家奖(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