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不是育种的唯一目标
发表日期:2015-01-16 02:31AM 阅览次数:
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刘石:
现在的农业生产追求的是综合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需求、粮食用途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在种粮主体上,种粮大户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对品种特性的需求上与小农户是不同的,一亩三分地受灾减产对小农户的影响,要远远低于种粮大户几百亩地歉收时血本无归的损失。许多大户希望种植抗倒伏、抗病虫、抗旱抗风等产量相对稳定的品种。特别是小麦,一味追求高产品种,忽视抗倒伏能力,不仅会造成产量损失,倒伏的小麦还不便于用机械收割,从而增加人工收割成本。这种情况下抗倒伏性是大户选种的第一指标,之后才是产量效益。
适合机械化收获也是随着种粮大户兴起、机械化水平提升而产生的新的品种特性需求。在去年的玉米收获期,“京科968”等适宜玉米籽粒直收的品种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被认为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变“收玉米棒”为“收玉米粒”,对很多种粮大户来说,所省的工、省的钱足以弥补与那些只强调高产品种之间的效益差距。
另外,口感优异也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指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吃得好”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京西稻、稻花香等“老味道”、好品质,但却因为产量低几乎遭到淘汰的品种重新受到追捧,卖上了好价钱,也因此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王澎)
中国农科院博士、水稻育种专家赵志超:
高产性>高抗性>优质性>机械适应性
在耕地不足,总种植面积很难增加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提高作物单产才能确保粮食增产稳产。但作物的单产也不是无限增加的,同时还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等能否适宜大面积种植推广。此外,大面积种植与小面积高产攻关不同,还需考虑种植成本。当单产很难大幅度提高时,需要提高抗病虫性,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来相对提高作物单产。
作物的高产与高抗特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高抗才能确保作物高产。优质与高抗是不矛盾的,机械适应性与高产、高抗及高品质不矛盾,但在实际生产中高产和优质是很难兼顾的,培育出十全十美品种更是非常困难的。对品种而言,各个特性的重要性应该是:高产性>高抗性>优质性>机械适应性。 (李国龙)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马铃薯育种专家谢从华:
产量和抗性不可偏废
产量、品质、抗性是作物丰产、稳产、效益等相关的主要性状,适宜机械化栽培是集约化生产所必须的。总体上讲,这些性状都十分重要,一个品种最好能兼顾所有,但这往往很难做到。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作物,确定需要改良的重点性状。比如马铃薯,产量不是大的问题,机械化栽培也容易实现,关键是适于不同用途如鲜食、食品加工、淀粉加工、色素提取等品质问题,同时晚疫病是其最大的病害,晚疫病持久抗性是育种面临的首要难题。从遗传上讲,产量与品质、产量与抗性往往是对立的,高产的不一定品质好,也不一定抗性强,这就需要通过育种手段使优异性状尽可能聚合。
提高产量是所有品种选育应该追求的目标,而稳产是发挥品种增产效益的关键途径,抗病虫害、抗环境胁迫等抗性又是稳产的核心。抗性好,产量潜力才能稳定发挥,对任何品种而言,产量和抗性不可偏废。
采取抗灾栽培措施可以减少低抗品种遇到不良气候或病虫害时的损失。如种植马铃薯,早春低温干旱,后期高温多雨,都不利于马铃薯生产。通过采取“高垄全覆膜”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土温,减少水分损失,有利于排渍,同时提早成熟,避免后期高温危害。 (李国龙)
中国农科学院研究员、矮败小麦育种专家刘秉华:
将高产与稳产绑在一起考虑
确定育种方向,要综合考虑国家需求和品种现状。我国有13亿人口,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作物育种还是要把高产稳产放在最重要位置上。品种要高产,还要抗病、抗虫、抗倒等。在育种中,高产、多抗和适宜机械化作业三者可以得到同步改良,培育出具有相应性状的新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市场需要更多更好的优质品种和专用品种。优质与高产、多抗等性状结合在一起的难度较大,但品质与其他性状得到同步改良还是能够实现的。
我国粮食生产连增,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单产纪录不断被刷新,作物的高产育种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作物产量育种的新突破,有赖于新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发现,以及育种方法的改进。现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有些抗病能力差,有些易倒伏,一些年份常因感病严重或大面积倒伏而遭致减产。当前,将增强高产品种抗病、抗逆能力作为育种目标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品种不仅要高产,而且要稳产,能够抵御不良环境条件。对于农民乃至国家粮食安全而言,稳产比高产更重要。 (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