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气候与土地覆盖对产水量作用的全球模式
200多年来,森林与产水量关系一直饱受争论。从古至今,世界各地观测结果显示,森林与产水量关系从负作用(森林减少产水量)、无作用到正作用(森林增加产水量)都有。但对已开展近1个世纪的“对比试验”结果的解释却使这个争论的结论由100多年前的正作用逐步过度到当今的负作用,以至于形成“造林意味着水资源损失”(Jackson et al . 2005, Science)的普遍观点,人们开始质疑森林恢复及藉此吸收温室气体的努力是否值得。
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周国逸研究员等在多年个例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气候与土地覆盖对产水量作用的全球模式”,并用全球已发表的2600多个研究进行检验。模式指出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近1个世纪的“对比试验”实际上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对其结果的解释也存在严重的“预先假定”问题;模式得出森林与产水量关系存在负作用、无作用和正作用的结论,并精确给出了控制这3个作用的气候与流域特征参数的临界值。
理论上,该研究阐明了气候和流域性质对产水量的影响机理,结束了100多年有关“森林与产水量关系”的争论。审稿者认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创科学贡献,具有潜在的影响力。”(I do think that this paper is a valuable and original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likely to be of interest for a wide community.The paper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influential)。实践中,该研究成果被认为可能引起广泛的兴趣,直接指导在不同的气候区,如何根据流域特征造林,以实现美化、净化环境与固碳目标的同时保持甚至增加原有产水量或水资源供应。其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6918)上。(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109/ncomms6918/full/ncomms6918.html)
图示:气候变化、流域特征与水资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