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突破重点薄弱环节 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努力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湖南是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双季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强。近年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种粮比较效益低下,水稻生产出现了“双改单”、甚至抛荒的现象,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机械化。由于南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以及双季稻机械化技术要求高等原因,过去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为求突破,近年我们在继续稳步提高机耕机收水平的同时,下劲突破机插秧瓶颈,扎实推进植保、运输和干燥机械化,集中扶持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连年大步提升。2014年,全省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5%,比2011年增长8.8个百分点,其中机插水稻1273万亩,机插率20.66%,比2011年增长14.38个百分点。

一、突破技术瓶颈,快速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

2012年,我们就推进机插秧一事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双季稻机插率不高,瓶颈在于三个卡口:一是育不出适合机械栽插的秧苗;二是适用的插秧机具数量不足;三是农民对水稻机插技术及其增产效果不了解,造成兴趣不浓,信心不足。为此,我局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三项措施:“主攻为机育秧”、“力推大户购机”、“层层办点示范”。

一是主攻为机育秧。为使机插秧适应我省双季稻生长季节特性,我局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和经验材料,2012年底研究制定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规范》和《水稻机插秧育秧软盘、硬盘》两个地方标准,并将全省根据地理地貌和种植模式划分为洞庭湖、湘中、湘南和湘西南四个片区,邀请当地农业、农机专家及种田能手对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全面轮训,两年共培训5365人次,为基层打造了一支高效精干的农机技术服务队伍。为突破双季晚稻机插薄弱环节,我局成立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领导小组,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等单位抽调专家组成专家组,牵头在洞庭湖双季稻区、河谷平地低矮丘陵双季稻区、高岗山区一季晚稻区开展双季稻机插品种筛选、机插秧龄弹性等12项技术攻关。目前,各项技术攻关均已获得突破,技术路线已基本形成。

二是力推大户购机。我省农机部门将推动大户购机、开展社会化服务作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手促进农机大户发展使用插秧机、烘干机,以点带面;一手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组织,以面联点。全省市场由家家户户买农机到大户、合作组织为普通农户提供代耕、代育、代插、代植保、代收、代烘干等“六代”服务,不仅有力助推了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更使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全省2013、2014两年新推广插秧机超过2万台,其中72%由大户及各类合作组织购买,而高速插秧机由其购买的更是达到90%以上。2014年,全省各类农机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机插合同超过100万份,机插面积突破900万亩,在机械化的浪潮中走在最前列。

三是层层办点示范。利用从2012年起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契机,我局争取到项目资金每年1220万元, 70个机插秧示范县将机插秧推广工作纳入了政府绩效考核范围。2014年全省共举办机插秧现场演示会399场次,各级农机部门在83个水稻主产县设立709个机插秧示范点,其中县级领导办点数332个。全省由省局领导包片、市局领导包县、县局领导包乡,都从局机关及推广站等直属单位抽调技术干部作为联络员,在各个机插秧示范点蹲点驻守,其中我局派出干部30名,分别联络70个示范县;驻点干部从播种至机插秧完成期间,吃住在点,节假日不休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为大面积成功推广机插秧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着眼全面发展,快速推进植保、烘干、运输机械化

为达到“全程”二字,我们在持续提高机耕、机收,大力推进机插的同时,也努力提高植保、烘干和运输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一是抓好植保飞机的推广。在2012-2013年大面积调研和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湖南省地方标准,于2014年1月13日正式颁布实施,8月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在购机补贴和现代农机合作社项目实施的带动下,全省各地购机踊跃,其中长沙县永华农机合作社一次性购买了5架植保飞机。2014年,全省共推广各类飞行植保机123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是大力推广谷物烘干机械。2014年8月,我局召开了高规格的水稻烘干暨粮食安全技术研讨会,借助现代农机合作社项目,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购置和使用谷物烘干机械,2014年全省共购置谷物烘干机械1314台(套),谷物烘干技术的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烘干机保有量已超过3000台,已建成可服务万亩区域的烘干中心305个。

三是推动田间转运机械化。针对我省南方水田的特点,我局组织农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研制了田间转运机械。该类机械体积相对较小,装载能力强,通过性能好。“龙舟”等企业研发的农田转运机已通过鉴定,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深受农民欢迎,为我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圆满的解决方案。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培育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与规模化经营相适应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集中解决好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生产问题,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强经营风险防范能力,还能够推动农业机械化尽可能地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经过积极争取,2014年初湖南省政府出台文件,决定用两年时间,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出资3个亿,培育1000家为水稻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的现代农机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按照耕、种、收、植保、运输、烘干六个环节全程机械化要求配置先进适用机具,以提高我省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家毫省长给这批农机合作社的定位就是 “小、精、坚”。“小”是指规模经营500亩左右,不追求过大;“精”是指装备精良,管理精细;“坚”是指起步坚实,有较好运营能力。

经过一年的建设,2014年全省共有472家农机合作社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由原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覆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面积近5万亩。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省的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已达1405个,同比增加550个,增长64%,从业人员6.68万人,作业服务面积1686万亩,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分析了农业农机面临的新形势,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争取用5~8年时间实现我省水稻机插水平超过50%,水稻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超过6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