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推广设施蔬菜高效种植模式探访
本报记者芦晓春
近年来,天津市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成为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也为建设“京津菜篮子供应区”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涉足设施蔬菜种植,“种啥、咋种、卖哪”的问题,日益成为他们心头上的忧愁。
菜农方忠,是天津市蓟县殷溜镇安定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家里种着0.8亩厚土墙保温型温室大棚,他告诉记者,“我每年种的品种都不一样,比如番茄,别人说哪个好我就种哪个,种植过程中经常发生病虫害,自己也控制不好,至于能卖上什么价钱,自个也摸不准。”
菜农之忧源于缺乏高效种植模式
“番茄品种不固定、灰霉发病率较高且不易控制、番茄蘸花常引起畸形果率较高、激素中毒植株长势较差。”天津市蔬菜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王锐竹在查看了方忠的种植情况后,总结了其存在的生产技术难题。
王锐竹告诉记者,每天单位的热线电话总是响个不停,类似菜农方忠遇到的这些问题发生在许多设施蔬菜种植户身上。为了弄清问题的根源,市蔬菜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们经过调研,发现了该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主流设施选型局限性大,生产效率较低。比如我市日光温室中60%为二代日光温室,这种温室后墙体为砖或单层土墙结构,冬季温室内最低平均温度低于喜温类果菜植株最低耐受温度,无法满足植株生长需求的环境条件,不但浪费了蔬菜作物的生育期,而且对植株生理造成很大危害,导致效益降低。二是高效生产模式缺乏,总体效益较低。我市日光温室内种植的蔬菜种类多达20~30余种,但主栽品种不明显,呈现显著的‘小而全、效益低、内销型’蔬菜生产格局。”天津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研究员李海燕告诉记者。
在她看来,菜农经常为种什么、怎么种、销到哪而苦恼,说明目前普通的蔬菜种植模式已很难保证相对较高的收益,推广高效设施蔬菜生产模式势在必行。
技术推广要用市场思维关注菜农收入
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从2011年开始,天津市蔬菜技术推广站便致力于蔬菜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几年探索,他们在越夏辣椒—越冬菠菜、冷棚春秋黄瓜等8个蔬菜高效生产模式上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并成功示范推广。
“以往技术推广关注产量、关注单茬种植种类,我们要转变为更多地关注蔬菜产品何时上市、全年茬口种植种类、茬口衔接时间等问题,确保农民全年的收入更高,用市场的思维研究栽培技术,回答‘种什么’的问题;另外就是重视发挥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注重综合技术的应用,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主要的生产难题,回答‘怎么种’的问题。”李海燕对记者讲起了她的推广理念。
据介绍,设施蔬菜种植高效模式主要通过4种途径使农户获得增收:一是通过改变栽培模式,根据设施类型,改变或选择合适的作物种类,从而大幅提高种植收益;二是推广高效模式,协调合理的茬口衔接时间,使蔬菜在高价期上市,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来增加收益。三是通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使蔬菜产量增加而实现效益的提高;四是通过应用新型机械、农药等新技术,降低人工、农资等生产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目前,这8种高效种植模式分布在全市7个涉农区县,根据各区县不同生产情况,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15个,示范推广面积8540亩,带动周边3.155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发展,项目累计新增效益9166.5万元,科技示范户亩平均增效2454.3元。
让菜农看到设施蔬菜生产的高效前景
以示范户方忠为例,他采用的种植模式是冬春番茄—秋黄瓜,番茄定植初期套种生菜。农艺师王锐竹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前,由于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他常年平均损失高达10%~20%。我们提供的项目示范技术包括应用高产的番茄新品种,示范了‘高畦+滴灌+稀植+药剂综合防治早春灰霉病、精准喷花、吊秧器’等技术,有效控制了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降低了畸形果率,简化了吊秧、落秧程序,平均增效为20%。”
目前,方忠的蔬菜高效种植模式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我这个棚的番茄上市时间在3月初,正好赶在市场最早的粉果番茄生产期,价格较高,能卖到每斤3~5元,等6月份番茄大量上市价格下来时,我就采收拉秧。另外,套种的生菜眼前正是采收的时候,一亩地收入3000元。种完番茄后再种旱黄瓜,这也是本地有特色的产品,口感很好,卖价不用担心。这样下来,单茬亩收益达到3.2万元,全年收益为4.5万元。”
在李海燕看来,设施蔬菜高效模式的推广应用其意义并不局限于增加菜农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让菜农看到设施蔬菜生产的高效前景,提高蔬菜生产积极性,提振专业从事蔬菜生产的信心,稳定农业从业队伍,保证‘菜篮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