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中大揭示生境破坏与物种灭绝新关系

中山大学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生命科学学院何芳良教授在近日的一篇有关生境破坏导致物种灭绝的文章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这一研究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为首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完成,论文发表在2013年9月27日的《science》杂志上。

Science刊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关于物种灭绝的研究成果

“Just as the storm raised by He and Hubbell 2012 [2011] starts to abate, maybe readers of science should fasten their seatbelts again!”(正当He和Hubbell 2011所刮起的风暴开始减弱之时,也许《科学》的读者应该重新系紧安全带,再度出发!)这是一位审稿人对近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有关生境破坏导致物种灭绝的文章的开场评语。

自工业化以来,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的各类生态系统。如何阻止或减慢由生境破坏、外来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所引起的物种灭绝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但是由于生态学研究的长期性,物种灭绝的实际观测或实验证据并不多。过去的证据大都局限在观测鸟类对生境破坏的反应。由来自新加坡、中国、美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小组根据对泰国南部一个165平方公里水库区上的16个不同大小(0.3-56公顷)的人工岛屿小哺乳动物长达26年的观测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自80年代中该水库建立时起,各个岛上的哺乳动物快速地消失:岛屿物种消失一半的平均时间仅须14年,而且大岛消失一半物种的时间要远比小岛短。该研究进一步发现,所有岛屿最终都被一种入侵的鼠类(Rattus tiomanicus)所占据。该鼠类在东南亚很常见,但平时只生活在人类干扰的环境(例如人类居住区、农田、次生林)而不出现在原始森林里。

这一研究对于了解、评估和预测生境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的流失有着重大的意义。建立水库,特别是大型水库通常被认为是缓解能源和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我国大型的水库就有新安江水库(形成了“千岛之湖”)和长江三峡水库。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但不可否认,它们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与能源不一样,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独特的,是百千万年生物进化的结果,永远不可替代,它们与人类一起组成了地球无价的生物财富。对其他生物的尊重应是人类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He和Hubbell的风暴在减弱,但远没有平息,论战仍然在继续。无独有偶,在本月的Ecology杂志上何芳良教授和合作者Stephen Hubbell进一步从理论和模拟两个角度全面和具体地证明了他们2011年在Nature杂志上的结论,回答了3月份在Ecology上的一个质疑,直观地指出了人们过去对这一问题错误理解的症结所在。该工作为这一争论钉上了最后的一颗钉子,为估计物种灭绝的研究翻开新的一页。另外的巧合是,9月14日的The Economist杂志对生物多样性做了专刊报导,其中特别引用了何芳良和Stephen Hubbell的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

Near-Complete Extinction of Native Small Mammal Fauna 25 Years After Forest Fragmentation.Luke Gibson, Antony J. Lynam, Corey J. A. Bradshaw, Fangliang He, David P. Bickford,David S. Woodruff, Sara Bumrungsri, William F. Laurance.Science,27 September 2013;DOI:10.1126/science.1240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