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发言摘登
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在京举办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以马铃薯主粮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就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意义、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推进途径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将分两期摘发与会领导和专家发言,敬请关注。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这些年,粮食连年增产,仓满库盈、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但应看到,各种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主食营养结构改善要求和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日益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思路、挖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马铃薯主粮化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之战略选择
(一)因势而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增强体质健康的愿望。随着老百姓生活更加宽裕、殷实,改善食物营养结构的需求增加、愿望迫切。适应这种变化,开发马铃薯主粮化产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其一,营养丰富全面。马铃薯含有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全部七大类营养物质,赖氨酸含量远高过小麦和稻米,还有小麦和稻米中都没有的胡萝卜素。其二,结构有益健康。马铃薯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品质高,氨基酸构成接近于大豆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预防消化系统某些疾病;热量低,每百克只有77千卡热量,远低于小麦的317千卡/百克、大米的346千卡/百克。
(二)应势而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利于挖掘生产潜力,开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途径。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从南到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区域都能种植马铃薯。更应看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更大。研究表明,马铃薯理论亩产可达8吨,而目前我国平均只有1吨多一点。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扩大到1.5亿亩。更主要的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可持续的技术模式,完全可以把马铃薯亩产提高到2吨。这样年产鲜薯可增加2亿吨,将显著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三)顺势而为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马铃薯生长需水少,其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水稻分别是450和500,这使它可能成为雨养农业的一种主推作物。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二、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一,城乡居民改善膳食营养的迫切愿望,为马铃薯主粮化提供了基础动力。现在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相应也进入了以营养指导膳食的重要转型时期。近些年,经过卫生、农业等部门和营养学家、农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社会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知不断加深。顺应城乡居民吃饱、吃好、吃健康的新需求,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市场环境已经形成。
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要求,为马铃薯主粮化提供了发展契机。我国水土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华北和冬闲田资源丰富的南方等地区,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种植结构。马铃薯生产节水、节地、节肥、省药效果好,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替代作物。
第三,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的发展,为马铃薯主粮化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马铃薯品种选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于2011年绘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精细图谱,为实现马铃薯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在调查国内主栽品种主粮化性状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主粮化品种数据库,筛选出若干主粮化适宜品种,开展加工性状比对试验。同时,马铃薯生产配套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已在生产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第四,马铃薯主食产品配方及加工工艺成功研发,为马铃薯主粮化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已有多项马铃薯及薯类作物加工技术研究成果。目前,国家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组已经在产品研发与加工技术工艺创新方面,成功开发了马铃薯全粉占比35%以上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和面包等休闲食品,为依照中国人消费习惯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进而为我国马铃薯主粮化工作做了基础性探索。
三、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思路及政策措施
在发展思路上,要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实现“五化”,就是马铃薯品种专用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主食化,形成马铃薯与谷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发展目标上,力争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均有显著进步,马铃薯主粮化产品将成为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选择之一。
在推进原则上,要做到“一不三坚持”。“一不”,就是不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抢水争地。“三坚持”,就是坚持主食化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决定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在工作措施上,重点是“五个强化”。一是强化规划引导,二是强化主粮化技术模式攻关,三是强化主粮化加工工艺改进和完善,四是强化主粮化政策扶持,五是强化主粮化消费的宣传引导。
宁夏自治区副主席屈冬玉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农业部1月6号召开会议商谈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进程,我认为很有必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改革,能改的先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农业生产方式要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汪洋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闭幕上讲,农业转变方式,最难的是转向市场主导型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农业部党组,还有中国农科院,能够在新年伊始通过这种方式来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非常及时。这次关于马铃薯主粮化的会议,将是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转变抓农业工作方式的一个杠杆和支点。
第一,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我认为食物安全的底线是口粮安全,基础是食物,包括薯类在内的四大作物的安全。要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有三个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我们以前只有产业链,甚至只有生产环节。现在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因为必须适地生产、周年均衡供应,没有价值链的分配,没有供应链的遍及,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粮食安全最大的挑战与对策。目前来看,粮食安全最大的挑战是水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性问题。节水最大的潜力在农业,农业最大的潜力在种植业,种植业最大的潜力在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是正向效益,并且本身耐旱,单位水的产出率和单位面积的产量都很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种植马铃薯对节水至关重要。
第三,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选择。一是现有的马铃薯品种专业化。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的科技水平,按中国人的习惯去主粮化,特别要注重传统家庭小作坊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二是根据马铃薯淀粉耐高温、延展性比较好的特性,将马铃薯淀粉制作过程标准化。三是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针对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强化资金保障,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最后,要加大抗旱高淀粉、高干物质含量的品种选育;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
第四,实施消费导向主导的马铃薯新食品的研发。特别要在四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是外观品质,外观上要吸引人;其次是营养品质,要从人们身体需要的基本营养方面多下功夫;三是质地品质,严把质量关,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四是商品品质,通过市场导向、不断强化市场思维,提高马铃薯产品市场化水平。
第五,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投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投资的关键领域,既包括具有创新驱动的领域,又包括供应链技术在内的重要技术环节,特别是主粮化的加工技术和储藏设备,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以以农机补贴的方式进行。在此,要特别重视冷链的装备技术,这一点对马铃薯的储藏等环节非常重要。最后,冷链的装备技术,这个在马铃薯上很重要。这对主粮化、产业化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顺利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工程的实施作出贡献。
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
一、发展马铃薯等旱粮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是一个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的省份,是第二大缺粮省,省委、省政府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明确了保持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力争1950万亩播种面积、160亿斤总产量“三条红线”。我们觉得浙江粮食安全必须走多元化的路子,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这就是旱粮。
第一,从粮食的构成看,水稻面积、产量难有大的增长空间,必须加快发展旱粮。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优质粮田不断减少,同时由于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播种面积总体上处于下滑趋势。另外,水资源也制约着水稻生产。因此,必须发展需水量较少的旱粮作物。
第二,从增产潜力看,旱粮产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浙江省冬闲田等相对较多,适宜种植旱粮作物。据测算,全省旱粮尚有200万亩左右的增长潜力。浙江省鲜马铃薯平均亩产近1500公斤、最高达3221公斤,番薯高的亩产已达4000公斤。从这个角度讲,扶持旱粮发展的边际效应最大、潜力也最大。
第三,从功能作用看,旱粮发展前景广阔。水稻最大弱点就是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发展旱粮则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一般春、秋马铃薯的亩产值普遍在1000元以上、设施马铃薯亩产值超过5000元。在浙江,马铃薯深受人们喜爱,既当菜又当粮,是大部分家庭长年必备之食物,市场基础好、前景广。
二、浙江发展旱粮产业的主要做法
2013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每年安排5000多万元扶持资金,将旱粮生产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并先后2次由省政府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201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首次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播种面积增加全部得益于旱粮。全省旱粮面积达66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其中马铃薯近100万亩。马铃薯已经成为我省继水稻、小麦、大豆后第四大粮食作物,2015年全省春季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望比上年增5%以上。
第一,坚持同粮同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我们按照扶持水稻生产的力度标准来设计旱粮政策:一是实施旱粮直接补贴政策,省财政对认定的旱粮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等,给予每亩125元的直接补贴,标准与水稻相等。二是实施旱粮间作套种补贴,省财政对在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间作套种旱粮作物100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的直接补贴。三是实施订单小麦奖励政策,对按订单交售小麦的农户给予每100斤30元的奖励,每亩最高奖励150元。四是开展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省级示范基地创建,每年支持连片100亩以上的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示范基地50个以上,每个补助30万元,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等建设,以及旱粮“三新”技术推广等。
第二,坚持不与水稻争地,科学布局旱粮生产。水稻仍然是最大粮食作物、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我们在旱粮生产规划布局、政策支持中,坚持不与水稻争地的原则,引导各地以冬闲田等为重点,科学布局发展适宜种植、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旱粮作物,努力培育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旱粮产业带。
第三,坚持市场导向,推进旱粮产业化经营。我们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完善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旱粮产业;坚持以销定产、产销对接、营销先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区域公共旱粮品牌,加大对旱粮产品的推广力度,防止旱粮产品“卖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马铃薯的宣传推广力度。联合国早就把马铃薯作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并将2008年列为“国际马铃薯年”。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马铃薯的宣传力度,甚至可将某日比如1月6日定为“全国马铃薯日”,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马铃薯,消费马铃薯,拓展马铃薯产品市场。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建议国务院参照油茶产业,出台若干扶持生产和加工的政策,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三是提升马铃薯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马铃薯既然要作为主粮,就应该把马铃薯列入粮食储备品种。据报道,马铃薯全粉可以保存15年,储备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品种,而且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建议对现行的马铃薯与粮食的折算标准进行重新研究,促进各地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积极性。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 万宝瑞
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是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的战略转变,是强化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是落实《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具体实践,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因此,举办马铃薯主粮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一、《纲要》体现了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纲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民营养健康绘制了新的蓝图,我国食物与营养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五个战略转变:
(一)由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营养,向营养决定消费、消费决定生产转变。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挥市场在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的决定性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建立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
(二)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科学转变。在坚持食物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的同时,还要把科学饮食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科学。
(三)由传统农产品生产向高端农产品生产转变。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有品牌的食用农产品。
(四)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加工食品转变。增强对主食加工化营养的指导,制定米、面等主食产品加工标准,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由追求单项农产品营养向追求结构性配餐营养转变。根据《纲要》发展目标,我国居民吃什么、吃多少都有了新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是膳食搭配的参考值,应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营养配餐,进行合理的增减或取舍。
二、马铃薯主粮化是五个战略转变的重要体现
马铃薯主粮化是贯彻落实《纲要》的重要实践,是五个战略转变的重要体现。
第一,马铃薯主粮化,是强化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通过华北地下水超采地区替代种植、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等,可实现马铃薯年增产2亿吨,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补充,实现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食物和营养结构的平衡。
第二,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马铃薯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营养食品,被称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使居民主食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是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科学转变的重要实践。
第三,马铃薯主粮化,展示了马铃薯的多功能性。马铃薯是多用途农产品,作为主食,它是替代粮食的最佳产品;同时也可制作休闲类副食食品。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马铃薯多功能性更为突显,在结构性营养配餐中,已成为最佳的配料。
第四,马铃薯主粮化,拓宽了马铃薯精、深加工渠道。马铃薯主粮化,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了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了马铃薯加工多样化,是由初级农产品销售向加工食品转变的重要实践。
三、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建议
马铃薯主粮化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是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的核心动力,是带动农民增收、增加社会就业的有力措施,对马铃薯主粮化,应从产供销、农工贸科教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主食消费是粮食等食物消费的主要途径。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
第二,加强种薯基地建设。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应根据市场对马铃薯需求情况,搞好品种规划,建设种薯生产基地,满足生产所需。
第三,加强马铃薯市场营销工作。实践证明,对于经济作物,产品销售是关键。应大力培育马铃薯现代营销主体,扩大马铃薯等农产品市场流通,以及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系统等。解决马铃薯营销问题,是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关键。
第四,加大马铃薯集中产区政策支持力度。马铃薯主粮化的实施,确立了马铃薯具有粮食作物的特性,应改变其经济作物的地位。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种植马铃薯,应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调动薯农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