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展望:开展中国的环境天际线扫描
2013年以来北京地区的严重雾霾
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未来学研究,许多过去看来是边际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主要的问题,例如,全球变化、恐怖主义问题,能源、食物和水资源安全以及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而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很快将成为下一批类似的问题。Sutherland等提出的“天际线扫描(Horizon Scanning)”这一未来学研究方法,强调关注全球处于“天际线”的未来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观点文章“Scanning the horizon for nascent environmental hazards”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3/330.full),提出要尽快开展中国的环境“天际线扫描”研究。通过专家的系统检索, 该方法能够发现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目前未被足够认知的、中长期的、未来的潜在威胁与机遇。提早发现未来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将会降低未来突然面临社会或环境变化后果的可能性, 有助于提高环境意识, 实现环境问题预警, 为相应的科学、技术和政策创新提供动力。
文章认为, 全球环境保护“天际线扫描”组织者是从全球视野出发, 强调在全球尺度上开展应用,但却存在以下三方面局限性:第一, 能够看到“天际线扫描”调查结果的人员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第二,语言障碍干扰了“天际线扫描”调查结果在全球范围的传播。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对于全球不同的国家、地区而言,“天际线扫描”的规模和关注点是不同的,因此,文章建议在全球 “天际线扫描”的执行框架之下,不同地国家、地区相对自主地开展区域层面的“天际线扫描”研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俗话说,“十里不同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常常面临着地区尺度的问题,如中国局部地区当前面临的严重雾霾问题。尽管有中国研究人员通过IUCN的志愿者专家库参与了天际线扫描计划, 然而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自身特殊的问题。因此, 中国有必要开展自己的环境保护“天际线扫描”研究计划。
中国如果能够较早开展环境保护“天际线扫描”研究,也许人们就会对大气污染问题有所警惕,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笼罩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等地的雾霾不会发生;也许长江中的白鳍豚甚至华南虎不会功能性灭绝,江豚可能也不会濒危;也许福寿螺不会给中国南方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沿海及内陆湖泊的赤潮、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也可能得到早期预防。
然而, 在中国开展“天际线扫描”,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每年进行一次时间间隔较短,要找出一批未来中长期有潜在重大影响的的新的环境问题,难度很大。另外,有时“天际线扫描”获得的结果难免牵强附会,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有潜在影响的重大问题,甚至不一定是环境保护问题;而一些人们知之不多的环境问题,也值得强调和重视。(来源: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