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水稻育种专家余本勋
发表日期:2015-01-09 02:43AM 阅览次数:
扎根农业科研基层一线 情系贵州山区水稻育种
——记毕节市水稻育种专家余本勋
本刊编辑部
余本勋从事水稻育种三十年,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育成毕粳41号、毕粳42号、毕粳43、毕粳44、毕粳45,其中毕粳43集理想株型、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广为一体,较好地解决了产量、品质和抗性难以协调的问题,品种选育技术先进,创新性突出,在穗型、株叶型、产量、品质等单一及综合性状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毕粳22号、毕粳37号、毕粳38号、毕粳39号、毕粳40号、毕粳杂2035,其中毕粳杂2035的育成填补了贵州省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多项空白,标志着贵州杂交粳稻育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其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推动贵州杂交粳稻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他在潜心育种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育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扶贫工作,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主持参与新品种示范推广和科技扶贫。主持完成的《毕粳42号选育与应用》项目,2005~2010年共示范推广74.7万亩,新增稻谷2 836.87万kg,新增产值6 254.91万元,新增纯效益5 796.88万元,2011年获毕节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毕粳43选育与示范》项目,2011-2012年共示范推广34.72万亩,新增稻谷1 321.631万Kg,新增产值3 700.566万元,新增纯效益3 452.8613万元,2013年获毕节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粳稻新品种毕粳22号选育与应用》项目,1988-1993年示范推广8.37万亩,新增稻谷665.56万kg,新增产值665.56万元,1994年获毕节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粳稻新品种毕粳37号选育与应用》项目,1994-1999年示范推广了61.5万亩,新增稻谷2 517.92万kg,新增产值4 570.01万元,新增纯收益4 368.6万元,1998年获毕节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贵州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毕粳38号选育与应用》项目,1996~2001年示范推广了42.75万亩,新增稻谷1 800.72万kg,新增产值2 521.01万元,新增纯效益2 423万元,2002年获毕节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一等奖;《毕粳39号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2001-2003年示范推广了48.86万亩,新增稻谷1 361.69万kg,新增产值1 906.37万元,新增纯效益1 814.34万元,2004年获毕节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二等奖;《毕粳40、41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应用》项目,2001-2005年示范推广二品种共78.33万亩,新增稻谷2 073.22万Kg,新增产值4 146.45万元,新增纯收益3 981.71万元,2006年获毕节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创新育成贵州省第一个粳稻不育系BJ-1A,第一个杂交粳稻新品种毕粳杂2035,填补了贵州省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空白,《粳稻不育系BJ-1A和毕粳杂2035选育研究》项目,2013年获毕节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纳雍县凹梳乡几项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项目,1989~1991年实施,项目通过抓杂交玉米及其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普及、夏粮生产与耕作制度改革、优质烤烟生产以及乡土人才技术培训,全面促进了凹梳乡粮烟生产的发展,1992年获毕节地区行署科技进步四等奖;《边远贫困乡镇加速科技进步研究》项目,1994~1998年在织金县实兴乡实施,项目通过《乡村两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作物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等10多个子项目的综合配套实施,建立和完善了实兴乡科技服务体系,并通过开展科技宣传、技术培训及科技咨询服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了乡级经济发展,1999年获毕节地区行署科技进步四等奖。余本勋还结合水稻科研育种实践,不断提升理论学术水平,先后在多家国家、省级刊物发表水稻科研论文70多篇。
余本勋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专业基础理论功底扎实,科研实践经验丰富,学科能力强,业绩突出,在水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获上级有关部门表彰,连续多年考核优秀。如今他虽已年过半百,依然在平凡的科研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和奉献。我们坚信他将会不断培育出更优更好的品种,为贵州山区水稻生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