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为激发创新留足空白


保罗·纳斯为《科技日报》题词:致亲爱的《科技日报》的朋友及读者们,请保持你们的好奇心和热情,努力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访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

一场绵绵的秋雨,洗碧了北京的阴霾。9月14日傍晚,英国皇家学会会长、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保罗·纳斯爵士,神情怡然地对前来采访的科技日报记者说:“今儿的天可真晴朗啊,白天四处转了转,感觉甚好!”

“这是您第几次来中国?”记者寒暄。纳斯想了一下说:“曾经去过香港,此外的地方竟是第一次,有点令人惊讶吧。”他故作惊悚状,随后莞尔一笑。

因在基因和细胞分裂的开创性研究,探究人类攻克癌症的核心,纳斯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奖。此后,一些世界顶级的科研院所争相伸出橄榄枝,特邀他担纲“一把手”。尽管,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他在实验室做科研的激情却从未消退。这次专访中记者领略到他对科学的理解和姿态,以及在科研管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弹性管理营造自由的空间

作为一名科学家,能够有机会参与欧美科研院所的高层管理,采取不同寻常的方式建立和管理新的研究中心,成为加速科研转化成果进程的大力推手,对此,纳斯倍感幸运。当然,能够被他聘任,在其研究所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同样非常幸运。

自2010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后,纳斯提出“支持更为精英化的科研资助方式”。他说:“尽管这曾遭到一些科学家的激烈反对,认为标准设得太高,拿不到科研经费。但我仍力排非议,坚持给那些高水准的研究人员足够的资助,支持其创新研究。”

那么,何为高水准呢?他迅速答道:“就是最好的!科研水准名列世界前10名,比如我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担任校长期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占整个研究人员的10%!我会继续将此推行下去的。”

2011年1月,纳斯出任“欧洲科学界最重要的职位”——弗郎西斯·科瑞克研究所主任。该所由英国六家科研机构投资创办,专攻常见致命疾病如癌症,预计于2015年建成,可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生物制药研究创新领域规模最大的研究所。他首当其冲引进曾在洛克菲勒大学赞许的“没有传统学科划分的结构”这一战略思想,认为这更利于促进创新。

纳斯说:“我的做法是不划分学科或部门,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在120多个实验室里凭喜好选择研究领域自由组合,若兴趣变了重新再组合。”根据反馈,他这种新锐改革、特立独行的管理作风颇受科研人员的欢迎。

纳斯强调:“在科研院所‘主抓’的不是事无巨细,最好的领导者应该少管或不插手,换句话说,关键要给予研究者足够的激励。而努力工作并非是最重要的,贵在有想法。我的任务就是营造自由的空间,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意。”

努力拓展交叉融合的视野

这位精神矍铄的基因学家、生物学家,一谈及科学的话题,蓝湖般的眼睛里,顿时荡漾着熠彩。

说来有趣,纳斯曾在自传中写到“年幼时最浓厚的兴趣是仰望星空,即便现在还经常架起望远镜观测天象”,而长大后,竟变成了几乎每日通过显微镜观察小小的细胞,这之间似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唯一未曾改变的是,他对科研的那份激情。不论管理工作有多繁忙,他的身影依旧会出现在实验室里。

“现在您专注的新研究是什么?”记者好奇地问。“合成生物技术,”纳斯答道,“就是将‘基因’连接成网络,设计细胞完成人们想要完成的任务和治疗疾病,如修复细胞功能、消除肿瘤和使某些决定性细胞再生。”

“作为诺贝尔奖得主,您能否预测一下未来10年前沿科学将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纳斯思忖了一会儿说:“纵观人类大科学的发展,我认为有几个重要问题有待探究: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自然本质和结构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生命科学中的基因研究、人类应对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口扩展,还有宇宙起源和生命来源等。”

“若要在前沿科学领域求索、突破,科研人员应该注意些什么?”记者追问。纳斯不假思索地指出:“从历史上看,很多富于创新的科学巨匠,在多个领域堪称‘通才’。而目前科研人员存在的诟病是,两耳只闻本专业或领域之事,深陷其中难免会顾此失彼。科研创新需要基于更多对自然深入的了解认知、不断努力拓展交叉融合且跨越整个自然世界的视野。”由此,他经常推荐不同领域的科学期刊给学生阅读,以拓宽视野、培养更多的兴趣及训练思维。

此次访华,纳斯坦言:“我对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深感震惊。贵国应该十分自豪自己在科技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像高效的科研项目及科学教育已从对数量上的重视转移到质量上。希望今后更关注高质量、高水准的研究,以及最具创新性的科研。”

永葆孩童般对世界的好奇

在人们眼里,现年64岁的纳斯是一位德高望重、富有学术权威的泰斗。然而,平素他全无架子,一有空便“混迹”于爱徒之间,了解他们的心声,适时地给予激发和提升。或许这也正是他在科研领域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年轻奔腾心态的秘诀吧。

在回顾自己心路历程时,纳斯感触颇多。上世纪70年代初,年仅24岁的他在潜心研究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因子,揭示其启动生长和分裂机制时,全然未料这项卓越的工作正为推动未来基因、癌症药物研究铺平道路。他沉思道:“当时踏出的每一步都相当重要。”

接着,他语重心长地寄语年轻的科研人员:“科研的岁月是蹉跎的,真正的实验是单调且缓慢的进程。自己也曾一度缺乏方向感或陷入迷顿,所以要想在漫漫科研之路上克服困难、不断前行,首先要像孩子那样童心未泯,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然后是要训练和保持客观、独立的思维方式。”

纳斯极其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是出了名的。他经常乐于接受3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不时发起的挑战——就学术观点或研究探讨甚至争论。在弗郎西斯·科瑞克研究所里,聘用的大多是30岁到40岁的年轻人。当他们成长后,会被送往各地的研究所,无疑,这将有利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科研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