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专家李金良研究员

肩负农民嘱托 宛麦大地飘香

—记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专家李金良研究员

魏德永 宋江春 郭长鸣
(河南省社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社旗473300)

“任何荣誉都不是我的追求,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就要把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很好的写在大地上。一个人如能倾尽毕生精力把喜欢的事做好,把他的科研成果变成农民嘱托的粒粒种子、植根沃土、报效祖国,让每一个农民都有一个爽心的微笑,享受丰收的喜悦与快乐,那是我梦寐以求的,更是我开心的时刻”。这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作物学会和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理事、南阳市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金良研究员发自内心的真实表白。
李金良生于1963年,1981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同年分配至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在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工作。工作第一年被派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他虚心向当地农民请教,并把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农民,成为当时农民科学种田“专家”。一位农民曾饱含眼泪拉着李金良的手说:“唉!都怪咱这儿没有高产抗病的好品种啊!小李,你回去给咱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让每亩再增产二三百斤小麦!”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他,农民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更需要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回到所后,李金良被分到小麦研究室工作,他不忘农民的嘱托,把目光瞄准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上。
南阳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气候交汇地带,盆地气候土壤条件独特,病虫害严重。要想育出一个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种植的小麦新品种谈何容易。李金良知难而上,北上南下,搜集了上千份育种材料。为了搞好小麦育种,他在田间观察记载,一呆就是一整天,进麦田一身汗,出麦田两脚泥。为了加快育种进度,他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常年奔波于育种基地。十年磨一剑,一份汗水就有一份收获。1993年,终于培育出一个适合南阳地区与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中筋、多抗的小麦新品种——宛麦8—139。该品种对锈病、白粉病几乎免疫,非常适合南阳阴雨、病害重的生态条件,受到农民的欢迎。累计种植600多万亩,增加产量1亿多公斤,净增社会效益上亿元;该项研究成果获1996年南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和省农科系统三等奖。
在南阳的小麦育种历史上,一直缺乏适合制作面包的小麦品种。当时社会上远未认识“高蛋白”、“面包小麦”、“优质”等概念,李金良率先开展了“优质育种课题”,确定了“优质、高产、面包型小麦”的育种目标。终于在1995年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面包型小麦新品种——宛798。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1996年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97年经河南省认定推广。之后的10年里,宛798作为高产强筋小麦在南阳、信阳、漯河、商丘、湖北枣阳、安徽阜阳等地大面积推广,累计种植1000万亩,增产优质小麦2亿多公斤,增加社会效益2亿多元。
李金良在培育产量更高、抗逆性强、品质更好的小麦新品种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息过。经过认真筛选亲本,科学组配组合,于2001年和2008年培育出“宛麦369”、“宛麦18”两个小麦品种。“宛麦369”经河南省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其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于2001年8月通过河南省审定推广。该品种平均亩产436 kg,最高亩产可达652.6 kg。在2001年全省随机抽样的22个新品种品质鉴定结果中,称“宛麦369品质是唯一接近强筋小麦的品种”,2004年被国家鉴定为强筋小麦。经河南省农科院抗性鉴定和大田试验,对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高抗,在推广过程中,即使病害大流行,一般不需喷药防治。增产的同时,也节省了农民大量人力和财力,该品种已在南阳、信阳、湖北累计推广3 500万亩。该品种还参加了2001年以来湖北省小麦区试和示范推广,抗性好,后期青秀,平均比鄂恩一号对照增产10%以上,比对照增产13.6%,2004年通过湖北省审定推广;宛麦18的选育过程历经10多年,其增产性和抗性居省内先进水平,极适宜豫中南部麦区和邻近省区种植。重点突出抗多种病害,亩产500 kg左右,蛋白质含量达13%以上,主要品质指标超过中筋标准。对条锈、叶锈、杆锈、叶枯、白粉病高抗,对赤霉病中抗,中早熟落黄好。在南阳、信阳组试验丰产性优于豫麦18号,其抗病性突出,成熟早,适应性广,2007~2008年参加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组生产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平均亩产459.2 kg,比对照增产6.4%。抗性鉴定:2006~2007年,河南省植保所对成株期综合抗病性鉴定和接种鉴定试验中,该品种对白粉病中感,对条锈病中抗,对叶锈病中抗,对纹枯病高抗,叶枯病中抗。李金良目前又培育出宛麦21、宛麦22和宛育2号三个新的强筋小麦新品系正在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预计5年内又将成为南阳新一批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为南阳乃至全国小麦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李金良根据小麦育种研究中所出现病害生理小种变新的问题,及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抗源材料的创新工作。根据条锈生理小种变化频繁的规律,在广泛筛选抗源的基础上,经过复合杂交和多年的筛选鉴定,终于培育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小麦新抗源亲本材料——宛抗号,该抗源对条锈、叶锈 、白粉、赤霉、叶枯病等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综合抗性,抗性遗传力强,杂交组合容易组配,后代出现优良个体多。目前已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并培育出众多优良小麦新品种和新品系(宛麦369、宛麦18、泛麦6号、渝麦12号,衍生品种有先麦8号、宛麦98等)。“小麦新抗源宛抗号”论文在国内发表,分别被国内《麦类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国外《小麦、大麦、小黑麦》摘录。并纳入国际、国内小麦数据库。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单位的重要抗源亲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宛抗号”亲本必将为我国带来更多的优质、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为国家的小麦生产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同时,他还主持了“南阳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工作。作为南阳小麦高产的研究人员,深入南阳光、热、水、肥、品种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省内外亩产千斤的主要技术指标,从理论上找出实现南阳小麦亩产千斤的条件及主攻方向,经多年的试验示范和典型资料调查、归类、统计分析,找出了障碍南阳小麦高产的主要因子和对策,并通过试验和示范对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探讨和验证,制定出“南阳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1997-2000年推广应用面积累计320万亩,四年增产小麦2.4亿kg,产生社会效益4亿元。南阳市水浇地500万亩,全面推广该研究模式,每年净增小麦4亿kg,直接增加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该项研究荣获2000年南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李金良还注意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建立起了以面粉企业为龙头,以种植农户为基础,以优质小麦开发基地为依托的优质小麦现代产业化模式,使自己育成的优质小麦良种及总结出的配套的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他育成的小麦品种,已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净增社会效益15亿多元。
32年来,李金良一直奋战在小麦育种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战线,先后主持完成了省、市重点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23项,其中省三等成果两项,市级一等成果十六项、二等成果十二项,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八•五’建功立业先进个人”、“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河南省万名科技服务优秀专家”、“南阳市十大杰出青年”、“南阳市劳动模范”、“南阳市第三、四、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阳市科技功臣”、“南阳市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
肩负农民嘱托,宛麦大地飘香,祝愿李金良研究员选育出更多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