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杂交粳稻专家杨振玉教授
发表日期:2015-01-08 02:38AM 阅览次数:
杂交粳稻的奠基人
---记我国著名杂交粳稻专家杨振玉教授
本刊编辑部
杨振玉,1927年出生于江西丰城。1949年全国解放时考入上海复旦大学,随后参加抗美援朝,之后转到沈阳农业大学继续学习农学,1957年12月毕业后,一直在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从事水稻栽培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曾任国家“863”课题主持人,研究员。
1974年首创“籼粳架桥”技术,成功地选育了世界第一个“人工制恢”粳型恢复系C57,并在中国的北方大面积实现了杂交粳稻的种植,开世界杂交粳稻利用之先河,成为世界杂交粳稻的奠基人。
1978年荣获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奖,第一届国家发明三等奖。1999年评为辽宁省首届功勋科学家。2001年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80年代成功的培育出新型高产多抗粳型恢复系C418。使北方杂交粳稻又上了一个台阶。
当前应用的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中60%以上都是通过C57,C418转育而成的,为我国及世界杂交粳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由于“籼粳架桥”技术成功地将籼稻基因导入了粳稻,为常规粳稻的选育也提供了利用籼稻血缘的技术途径,因此也推动了北方常规水稻的发展。
1973年我国光敏核不育基因的发现,为世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途径。80年代中期杨振玉教授开始了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S)的研究。机遇不负有心人,90年代末成功的选育出杂交籼稻两系不育系广占63S及广占63S-4。有幸得到原农业部种子局李梅森处长推荐,被合肥丰乐、安徽荃银、北京德农、北京大北农四家上市公司开发推广,广占63S配制的组合丰两优1号,扬两优六号等成为我国长江中下游主栽品种,肩负起我国长江中下游中籼品种更新换代重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为中国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
由于杨振玉教授在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经袁隆平院士推荐提名,杨振玉教授(作为北方唯一个人排名第八位的身份)荣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杨振玉教授又把自己的育种目标转回到杂交粳稻的研发上,目的就是想完成杂交粳稻北上的梦想,主攻寒地杂交粳稻的研发及高产优质杂交粳稻育种。
早在1964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祯院士“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预言“我国北方水稻产量不应低于南方,也不应低于日本”。我国北方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水稻单产尤其是杂交粳稻单产潜力往往高于南方。目前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1 000万亩,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5 000万亩,并逐年种植面积在增加,未来吉林黑龙江两省应当是我国水稻优质大米的生产和商品粮出口基地。而杂交粳稻在吉林黑龙江一直没有得到应用,常规品种增产潜力有限,急需新的优良水稻品种代替。五优135在参加国家水稻品种北方区试中,亩产量水平达751.9 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8%,居全国北方水稻区试产量之首位,米质达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2013年通过(顺利)国家审定。北方寒地早熟杂交粳稻组合五优17的创新点在于:早熟、多蘖、耐寒与矮秆、短叶、直立穗相结合的理想株型和籼粳可利用杂种优势,充分利用不同优势生态群与北方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相结合,提高杂种F1的高光效利用潜力,体现在北方早熟杂交粳稻亩穗数达30万~40万,日光合产量达4.56 kg。比籼杂天优华占日产量增加10.9%。上述结果也充分验证了竺老的科学预言的真实性、可行性。
2012年,五优17在吉林的百亩试验田产量表现比当地主栽超级稻品种吉粳88高出5%~10%以上,并且克服了吉粳88易感稻瘟病的缺欠。
高产优质一直是育种家追求的永恒目标。2014年参加京津唐组国家区试的越优16就是杨振玉教授培育的又一优质高产的代表品种,在2013年天津农业大学组织召开的优质米品尝大会上,在25位专家的品尝打分无记名投票下,以83分的高分摘得桂冠。超过日本著名优质米越光。
如今 87岁高龄的杨振玉教授四十年如一日,如同候鸟一样往返于东北三亚之间。坚持在育种的第一线,因为他一直在追求他人生梦想“但原良种满天下,求得农民尽开颜”。
《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第3期
,